一、临沂市兰山区颜氏 据清嘉庆二十一年兰山县《颜氏族谱》记载:山东沂州府兰山县(今临沂市兰山区)颜氏系颜真卿嫡裔。颜真卿生二子:颜頵、颜硕(颜子第四十一代孙)。颜頵,为右率仓曹、栎阳尉、河东士曹,封沂水县男;颜硕为秘书正字、泾阳尉、殿中侍御史,封新泰县男。颜硕生子三:颜琮、颜璋、颜湘。
四十二代颜琮,任陕西韩城令,被安禄山叛军后裔所害,葬于同州(今陕西大荔)。生子三:颜宏式、颜仲式、颜法式。颜璋,为海陵尉,生子颜从览。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颜从览以鲁公孙授殿中侍御史。颜湘,为蔡州司马参军、郎山尉。生二子:颜逸休、颜逸少。
四 十三代颜宏式,任同州参军,闻父被害,痛心不已,愿殉父难。时有从堂叔任工部尚书颜讚、从堂侄金乡县丞颜君佐,二人劝曰:“颜氏被禄山所害者多,今公又被 贼裔所害,尔其应以苟活者承先人之似续耳。”公从,遂行,在同州守墓三十年,命其子曰:“倘余既没之后,尔其归临沂,祭扫先人之灵墓乎。”卒葬同州。生一 子颜君杰。
四十四代颜君杰,赠敦仕郎,遵父命回临沂籍。生二子:颜逊志、颜文德。
四十五代文德,为宋建隆进士,生子颜大烈。
四十六代颜大烈,生子颜季昌。
四十七代颜季昌,宋乾德八年(按:乾德共五年,此处当有误),其从堂叔祖颜文威、颜文铎劝归于鲁,颜季昌曰:“余曾祖受高祖之命祭扫先人之灵墓,小子岂敢归乎?”卒葬临沂祖茔。生子颜念鲁。
四十八代颜念鲁,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授隨仕郎,讲五经授刺史郎,任光禄寺正卿。生二子:颜忠臣、颜明臣。
五十代颜真元,授将仕郎,世命子孙不忘曲阜。生子颜安上。
五十一代颜安上,居临沂之西村,“持家以俭,不尚浮华,乡邻化之,渐积朴素,因号其居为演朴村,即盛公所居之孝悌里也”。知费县事。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于费县鲁公祠自出钱緍买祭田地于祊河之东。生子颜景哲。
五十二代颜景哲,为右廸功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徙居凤阳府灵壁县。生子颜立。
五十三代孙颜立,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以颜真卿嫡裔恩受将仕郎。生子颜达。
五十四代颜达,生子颜全。
五十五代颜全,于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赠从仕郎、修武县令,未受职,遂隐河间府宁津县,越二十四年回籍。生子颜之发。
五十六代颜之发,生子颜大。
五十七代颜大,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归附,充陈州卫右军所,赐武德将军。生二子:颜贵、颜重。
五十八代颜贵,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补江西赣州卫百户,从本卫指挥陸仲亨平广东有功,升临洮卫千户;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首告蓝玉逆党,行 取赴京,升本卫指挥同知、世袭左所正千户。后闻建文帝崩,一痛而卒。生四子:颜敏、颜聪、颜能、颜元。颜重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任顺天府都司, 卒葬于此,后人即居顺天府。
五十九代颜敏,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任江西游击,卒葬灵壁县。生子颜昭,居灵壁县颜家冲。颜聪,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袭职,自灵壁县钦调沂州卫左所正千户,历升指挥使。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征交趾(越南)阵亡,葬临沂城南金雀山。生子颜忠。颜能,生子颜斌。颜元,为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进士,任江西赣州知州,升山西太原知府钦用山西道,卒葬山西。
六十代颜忠,袭沂州卫左所正千户。无嗣。以兄终弟及之例由颜能之子颜斌袭职。颜斌生二子:颜公祥、颜公逵。
六十一代颜公祥,袭职。生三子:颜重曾、颜重福、颜重禄。颜公逵生二子:颜重山、颜重玉。
六 十二代颜重曾,袭职。曾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守卫沂州城挫退刘六、刘七农民义军,诰赠昭勇将军。生八子,长子颜从镗袭职;次子颜从鑛由武进士任 甘州镇副将,历升大同府挂印总兵,上柱国,赠左都督,加太子太保,武德将军,钦赐祭葬金雀山,从鑛第三子颜嗣卿为武举人,授顺天府守备,迁居红埠寺;第三 子颜从锐袭百户职;第四子颜从鏻;第五子颜从锦;第六子颜从楹,武举人,徙居福建省,原任京营都司,历升广东副总兵,故葬广东,其后人即居广东连平州;第 七子颜从銊;第八子颜从锡。颜重福生三子:颜从钢、颜从錀、颜从铭。颜重禄生二子:颜从钫、颜从鑑。颜重山生四子:颜从鹏、颜从鸾、颜从凤、颜从鹤。颜重玉分居郯城县。
六十三代孙颜从镗,袭职,赐昭勇将军。卒葬马埠岭。生二子:颜嗣文、颜嗣武。
六十四代颜嗣文,袭职。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授本卫指挥签事,嘉靖三十年(公元1554年)升德州守备,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升山西神机营参将,赐昭勇将军。生子颜如兰。
六十五代颜如兰,袭职,升指挥佥事,赐明威将军。生三子:颜伯道、颜伯籍、颜伯典。颜嗣卿第四子颜如杜,徙居朱村即红埠寺村。颜从锐之孙颜如萃,武庠生,居五寺庄。颜 从锡之孙颜如梧,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乙未进士,原任山西大同府怀仁县知县,升太原府知府,引见钦用衡水兵备道,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 年)升山西布政使司,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升江西巡抚,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调署陕甘两省总督,加太子太保,卒葬陕西邠州长武县。
六十六代颜伯道,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应武进士试,连捷探花,袭职,任陕西都司,提署广西参将,卒葬湖南崖,诰赠昭义将军。颜 伯籍,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举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进士,授吏部观政,任山西潞安府长治县知县,多惠政。解组归来,遂隐青山菴村,终身不 入城市,士大夫咸以陶靖节比拟之。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奉旨崇祀乡贤祠,赐恩生一名。生四子:颜光斗、颜光表、颜光豸、颜光胄。颜伯典与李自成农民军作战有功,曾获“七省伟功”匾褒扬及崇祯帝诰封。后在开封知府任上,被农民军破城阵亡。颜伯斌一子颜光远,分居兰山城南车辋村。
六十七代孙颜光宇,武举人,袭职。生二子:颜绍墀、颜绍堦。
六十八代孙颜绍墀,袭职。无嗣,自此以下均未袭职。
七十代颜崇相、颜崇桐外徙不详;颜崇泰率子颜怀珠迁居后町村;颜崇峻率嗣子颜怀周迁居曲坊屯;颜崇勋率子颜怀智迁居范家沟。
七十二代部分后裔分居青山菴村、李家庄、县城南关、王家楼、石杭岭、马家湖、马埠岭等地。
二、 山东省沂南县颜氏 沂南县常桑杭村立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颜氏谱碑》记载:“我颜氏二十四代祖叔台公始自鲁迁居琅邪临沂。由汉魏迄隋唐, 忠孝节义,功业文章,代不乏人。后先辉映,举萃于斯。厥后子孙虽繁,或以仕宦,留止四方。继遭饥馑丧乱,辄转徙流离者多矣。惟六十四代嗣惠兄弟实为清臣祖 鲁公嫡裔,格守祠宇,不敢离去。今传至六十八代,有绍汉设建谱碑,召后昆,冀不没其本源云。”其族谱世系由颜子二十四代颜盛至七十一代孙颜怀仁。其中四十代颜真卿生二子:颜頵、颜硕(谱碑在頵、硕之后未注递传符号“—”,以下为四十二代颜琮)。
四十二代颜琮,生一子:颜綖,河源尉。
四十三代颜綖,三子:颜闵、颜城、颜佶。
四十四代颜闵,云囗尉,生二子:颜禄、颜质。
四十五代颜禄,生三子:颜肃、颜扶、颜改。
四十六代颜肃,生二子:颜懿、颜恍。
四十七代颜懿以下依次为颜秉忠-颜琴-颜选-颜睦-颜毅-颜朴-颜范-颜文龙-颜之超-颜勉-颜宽-颜法-颜孔-颜坚-颜公焕-颜重伦-颜从经-颜嗣惠-颜胤堂-颜伯建-颜光恂-颜绍宽-颜懋美-颜崇平-颜怀仁。据该村所保存清代同治四年(公元1878年)曲阜颜翰博府发给沂州府兰山县正堂的《移文》云:“族等一支流寓兰山长桑杭已二十世有奇矣”。由此得知,该村颜氏系由外地所迁。该村颜氏现有一百五十户,六百五十余人。
三、山东省郓城县颜氏 郓城县颜氏系五十六代颜之诚任嘉祥县教谕及曹运教授时,于元朝末年由曲阜徙居郓城颜厂。其子颜浩,字德庸,任巨野县教谕,情善书院山长,开元教授,生子颜权。
五十八代颜权,生四子:颜希励、颜希能、颜希亨、颜希胜。分为四大支,具体情况为:
长支颜希励居郓城颜厂。
六十九代颜懋学徙居大仁庄。
七十代颜崇立迁居水堡集。
七十三代颜锡如、颜锡荣、颜锡旨三人徙居何庄;颜锡化徙居胡庄。
七十四代颜振峰徙居合楼。
七十五代颜承印徙居黑龙江省讷河县。
七十七代颜世勋徙居安徽省肖县;颜世印徙居东北。
次支颜希能由郓城颜厂徙居周庙。
六十五代颜胤武,系颜嗣本次子,由周庙徙居金乡县韩家楼,长子颜伯海徙居江苏省丰县马楼。
七十代颜崇峰,由郓城县周庙徙居河南省濮阳城西王助乡颜堤。
七十二代颜士皋,由周庙徙居江苏省沛县东季庄。
七十三代颜锡强,由周庙徙居江苏省沛县十里纪庄。
七十六代颜士进,由周庙徙居江苏省如皋县;颜世民、颜世远兄弟二人由周庙徙居广西玉林地区;颜世玉和次子颜廷生、三子颜廷才、四子颜廷江徙居新疆库尔勒。二支颜希能之后、六十六代颜伯礼由郓城周庙徙居倪堂。六十八代颜绍礼由郓城县南盐厂迁居倪堂。
三支颜希亨后裔居颜厂。
四支颜希胜后裔居颜厂。
六十三代颜从宦,徙居郓城郭颜庄;颜从安、颜从现徙居南盐厂。
六十九代颜懋林长子颜崇信,由郓城郭颜庄徙居楚寨。
七十代颜崇实,由郓城莘庄集西盐厂迁居商营。
七十一代颜怀富,由郓城郭颜庄徙居河南商丘。
七十二代颜士利,由郓城县西盐厂徙居内蒙古克什克胜旗。
七十三代颜锡会、颜锡固二人,由郓城县西盐厂徙居黑龙江省;颜锡部、颜锡省二人,由郓城县西盐厂徙居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屯。
七十四代颜振蒋、颜振中,由郓城县西盐厂徙居黑龙江省通河县姚家屯;颜振垂由郓城县西盐厂徙居安徽省黄口镇;颜振良由郓城县南盐厂徙居肥城县下三合村。
七十七代颜世忠、颜世琳徙居东北。
七十八代颜廷海,由郓城郭颜庄徙居黑龙江省;颜廷石徙居陕西省大荔县。
七十九代颜秉声,徙居河南省。
八十代颜培强,徙居河南省清丰县东关寨。郓城县各分支颜氏后裔已繁衍到八十二代,约五千人。
四、东平县颜氏 元末,五十六代颜之方由曲阜徙居东平州。八世单传。六十四代颜儒、颜仕、颜任兄弟三人。繁衍至今已七十五代。
五、高青县(青城)颜氏 六十六代颜伯都,为副将,一子颜光芳徙居青城县(今山东高青县)。传至七十一代颜怀忠、颜怀业、颜怀孝,其后裔不详。
六、金乡县颜氏 六十八代颜绍文、颜绍武兄弟二人徙居金乡县 ,已繁衍到七十四代。
七、邹平县颜氏 元代,五十六代颜之普避乱北上到邹平县。有富室敬其才学,留居训教子孙,后单传八世。六十五代颜胤元、颜胤望兄弟二人,后裔已繁衍到八十代。
八、德州市颜氏 六十五代颜胤祥,字大有,经商到德州,入武营,以行武累升守备而定居。颜胤祥五世孙颜希圣,字振玉,号者莪,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举人,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进士,湖北广济县(今武穴市)知县。生五子;第五子颜懋和,字五经,号统之,任青州府寿光县训导。该支后裔已繁衍到七十余代。
九、泰安市颜氏 五十六代颜之贞(颜福长子),由曲阜迁居章丘县(今章丘市)东锦乡。生四子:颜行、颜忠、颜俊、颜懋。六十六代颜伯春,自章丘县迁居泰安县柳林村;颜伯泰迁居黎林村。该支后裔已繁衍到七十二代。
十、高唐县颜氏 六十六代颜伯亮,徙居到高唐县王家屯,现已繁衍到七十二代。
十一、禹城县颜氏 六十六代颜伯山,于明末徙居禹城县颜家庄。生三子:颜光舜(恩生)、颜光敬、颜光全。该支后裔已繁衍到七十三代。
十二、梁山县田家庄颜氏 五十六代颜之贞后裔、七十一代颜怀彬,由章丘县颜庄徙居梁山县田家庄。该支已繁衍到七十八代。
十三、沾化县颜氏 五十六代颜之贞,由曲阜徙居章丘后,次子颜仕再迁沾化县颜各庄,生子颜大秀。颜大秀生三子:颜文賁、颜文冒、颜文智。颜文賁徙居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颜文冒留居颜各庄;颜文智徙居堤圈庄。六十一代颜公惠,系颜文冒子。生三子:颜重任、颜重权、颜重理。颜重理及子颜从庆,由颜各庄徙居滨州柳树颜庄。六十七代颜光德、颜光福,徙居明家庄。七十代颜怀恪、颜怀愑,徙居官庄。该支后裔已繁衍到八十二代,三千余人。分居在沾化县颜家口、孙庄、郭庄、邓王庄、明家庄、官庄;东营市顺河村、东华兰子;滨州市柳树颜家、小闫家;利津县谢家皂等地。
十四、历城县颜氏 五十六代颜之肃,元朝末年北迁河北枣强县,自明朝建立后,定居历城颜家庄。五十九代颜希友,生五子:颜增、颜庄、颜延、颜常、颜荩。颜增后裔、六十八代颜绍缙,徙居刘六务。六十九代颜懋杰,徙居新泰县太公峪;颜懋秀(颜绍绅次子),徙居刘六务。七十一代颜怀盛 自刘六务徙居颜家庄。七十二代颜士伦,徙居蒙阴县龙汪村。七十三代颜锡轸,于清咸丰年间徙居关东。七十五代颜承文、颜承麟、颜承惠兄弟三人,于清咸丰年间徙居辽宁朝阳县木头村;颜承勋徙居朝阳县汤头沟。该支后裔现已繁衍到八十一代。颜庆后裔、六十七代颜光秀为清代修职郎。七十代颜崇伦为清登仕郎。七十三代颜锡太字鲁瞻为清奉政大夫。七十四代颜振翰,字子林,为清承德郎;颜振昭字子久,为清昭武大夫。该支后裔现已繁衍到八十一代。颜延后裔、六十六代颜伯能徙居庄东于家庄。六十九代颜懋德,于清嘉庆年间徙居全节河庄。七十一代颜怀宗,于清道光年间与堂弟颜怀敏徙居历城县西刘家庄。该支后裔已繁衍到七十九代。颜常后裔、七十二代颜士章,于清嘉庆年间徙居章丘县南泉村。 七十四代颜振岭徙居大徐家。该支后裔已繁衍到八十二代。颜荩后裔、七十三代颜锡凫、颜锡友、颜锡宁、颜锡安,徙居沂州府。该支后裔已繁衍到八十二代。以上各支共有二千五百余人。
十五、东阿县颜氏 五十六代颜之裕,徙居东阿荆门闸。五十七颜沐,生二子:颜格、颜桧。五十八代颜格,由荆门闸徙居颜家营。六十八代颜绍泗,由颜家营迁居北安家庄。生八子。颜懋庆、颜懋泰徙居马家庄。五十八代颜桧,徙居阳谷县张秋镇荆门闸。七十四代颜振生,徙居牟平县。七十五代颜承东,徙居吉林省磐石市。其后裔子孙现已繁衍到八十二代。
十六、滕州市颜氏东郭镇马家庄颜氏 明朝初年,该支为躲避兵荒马乱,由曲阜徙居到滕县(今滕州市)东郭镇白果河村,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六十八代颜绍君,率二子颜懋坤、颜懋来徙居马家庄。其后裔以农业为主,兼作手工业、铁业等。七十三代颜锡法,清光绪年间由马家庄徙居江苏省铜山县马坡。七十四代颜振美,清光绪年间徙居平邑县白彦老林龙村;颜振友于1959年徙居黑龙江省尹春市汤王河。七十五代颜承胜,1930年由马庄徙居平邑县郑城乡周长村。颜承义,1940年由马庄徙居江苏省徐州市。颜承海,1928年由马庄徙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颜承泰,1943年由马庄徙居平邑县黄草坡乡吴庄。颜承年、颜承聚,1960年徙居辽宁省本溪连山关棒槌岭。颜承海,1960年由马庄徙居黑龙江省。颜承波,1983年由马庄徙居济南市孔家村。七十六代颜景富,1943年由马庄徙居安徽省固镇。颜景堂,1945年由马庄徙居重庆市。颜景辉、颜景柱、颜景信,1960年由马庄徙居辽宁省本溪连山关棒槌岭村。其后裔现已繁衍到八十代,二千三百余人。
十七、古滕颜氏 据《古滕颜氏族谱》记载,古滕颜氏始迁祖为颜智,原籍广西桂林府临桂县八桂塘,明洪武初年以军功授山东济宁卫左所百户。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调任滕县(今滕州市)守御千户所,遂定居于此。永乐五年卒,诰授武德将军,葬于滕县西杏花村。1992年合族将祖坟迁南颜楼。颜智生三子:长子颜凯继承爵位,传五世而绝,失爵位;次子失名无传;三子颜荣,因千户所屯地数顷在级索南,奉父命徙居级索,耕读为生,卒葬此村之东,子孙遂世居于此。二世颜荣,生二子:颜洪、颜升。三世颜洪,生子颜振。四世颜振,生四子:颜山、颜海、颜宣、颜显。长、次无传。五世颜宣,生子颜廷器。颜显后裔以级索镇颜庄为中心,后又徙居洪绪镇王楼、级索镇官庄、微山县留庄、鱼台县谷亭等地。已繁衍一千四百余人。六世颜廷器,生三子:颜守耕、颜守正、颜守一。七世颜守耕,字心田,号登恒,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举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授陕西平凉府推官,后迁湖广德安府推官。生三子:颜有度、颜有仪、颜有范。颜守正后裔徙居大坞镇,现已繁衍二百余人。颜守一后裔徙居微山县纸坊村,后有部份移居江苏徐州,该支现已繁衍二百余人。八世颜有度,徙居洪绪镇南颜楼村,迄今已传二十三世,繁衍约三千五百人。该支以南颜楼为中心,有的又徙居杨园、级索、池庄等地。1949年有五户徙居台湾,后由台再徙美国两户。现有更多后裔因工作关系徙居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济南、济宁、曲阜、成都、包头等。颜有仪徙居姜屯镇颜楼,迄今已传二十二世,繁衍约一千二百余人。后裔分布于洪绪镇金庄村、后洪绪村,薛城区北山、南常等地。1949年徙居台湾两户。现因工作关系,也有不少徙居外地。颜有范无传。滕州市羊山颜氏 七十五代颜承让,徙居滕县(今滕州市)看庄镇羊山村。七十六代颜景仁、颜景义、颜景礼、颜景信、颜景智兄弟五人,繁衍至今已八十余代,五百余人。
十八、郯城县颜家庙颜氏 四十九代颜绍,由曲阜徙居临沂。生有四子:颜广、颜唐居临沂;颜康、颜庚迁回曲阜。五十一代颜福(颜广子),其六世孙颜之德、颜之义、颜之荣三人,定居临沂。颜之义生一子颜潢,传至六十四代颜嗣鲁徙居郯城高大寺为始祖。颜嗣礼生子颜胤昂,徙居郯城铺里。颜嗣乐,生子颜胤郎,徙居郯城颜家庙。颜嗣徽生子颜胤贵,徙居郯城旁家庄。颜嗣猷生子颜胤宏,徙居山南子南头。颜嗣烈,生子颜胤隆,徙居郯城县芦柞村(今属苍山县)。六十五代颜胤郎,为颜家庙支始迁祖。生一子颜伯庆。颜伯庆生子颜光祥。七十代颜崇德,生三子:颜怀志、颜怀远、颜怀民,由颜家庙徙居郯城县广集。颜崇生生一子颜怀远,由颜家庙徙居郯城南港。颜崇楷,生子颜怀义,由颜家庙徙居郯城曹楼。颜崇银,生子颜怀茂,由颜家庙徙居郯城丁沟。颜崇扖、颜崇光、颜崇宜留居颜家庙。该支后裔现已繁衍到八十一代,一千余人。
十九、郯城县铺里颜氏 六十五代颜胤昂,明万历年间由郯城县芦柞村携二子颜伯惠、颜伯秀徙居郯城铺里,为铺里始祖。长子颜伯惠生子颜光兴;次子颜伯秀,生子颜光照。六十八代颜绍玉、颜绍美、颜绍景、颜绍乐兄弟四人留居铺里;颜绍带、颜绍彬、颜绍维、颜绍武,由铺里徙居颜家庄。六十九代颜懋兴、颜懋隆、颜懋盛、颜懋昌兄弟四人,均系颜光兴之孙,定居于郯城铺里。其后裔子孙已繁衍到八十代,一千五百余人。
二十、郯城县高大寺颜氏 六十五代颜胤恒,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由郯城芦柞村迁居高大寺,为始迁祖,生子颜伯和。六十七代颜光太,系颜伯和第四子,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徙居郯城县颜家湖。六十八代颜绍义(颜光年子),颜绍成、颜绍典(皆为颜光平子),三人由高大寺徙居韩楼,后又迁居官庄。七十代颜崇献,徙居韩楼。七十二代颜士选,由韩楼徙居官庄。该支后裔已繁衍至八十代,一千余人。
二十一、河北省正定县颜氏 六十九代颜懋公,携二子颜崇大、颜崇二徙居河北正定县新城铺镇。随后七十一代颜怀公、颜怀三、颜怀甲、颜怀乙、颜怀丙等族人又徙居此地。该支后裔子孙已繁衍到七十八代,五百余人。
二十二、安徽省亳州市颜氏 据清同治年间亳州《颜氏族谱》记载:复圣颜子五十代孙颜峣,承务郎,与弟颜崘于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扈从康王由东南迁至亳,遂定居于此。后颜峣又自亳州徙居关东。颜崘,字德配,承务郎,一子颜潜。颜潜后裔单传六代,至五十七代颜宗义,生二子:颜敏、颜贤。五十八代颜敏,生子颜英。五十九代颜英,生三子:颜旺、颜洪、颜俊,分为三支。六十代颜旺派下,至六十四代衍分十二人,六十六代衍分四十四人,六十九代衍分二百五十三人,七十代衍分二百九十四人,至七十一代骤减为167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该支后裔已衍至七十六代。颜洪派下至六十九代衍分十四人;七十代衍分十四人。颜俊派下至六十六代衍分十八人;六十七代衍分三十人;六十八代衍分四十四人;六十九代衍分四十九人;七十代衍分四十四人。四十九代颜随,生三子:颜崿、颜峈、颜嵫。五十代颜溥,徙居浙江省山阴县。颜溥后裔单传四代至颜宽,一子颜至,徙居亳州,后裔衍至七十三代。五十八代颜贤,后裔至六十八代衍分二十四人;六十九代衍分八人。
二十三、安徽省肥西县颜氏 《肥西县颜氏宗谱》记载:安徽省肥西县颜氏始迁祖,为明嘉靖甲午科(公元1534年)进士颜镇鲁,嘉靖中叶由山东郓城宦游庐郡,道经肥南邱坡寺,卜居寺前西南半里许,构房置田,繁衍生息,因取地名颜家岗。但颜镇鲁夫妇去逝后,仍归葬山东郓城东门外半里许乾山。颜镇鲁后裔在肥西已衍至二十二世,分布于肥西县南部十二个乡镇,人口近三千。其裔孙曾在颜岗立有祠堂,名“鲁国郡复圣堂”,“文革”时被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颜氏族人始创修家谱,1923年再次续修,原存17部,后在“文革”中毁坏,仅存残卷。
二十四、安徽省长丰县颜氏 长丰县杨庙镇颜氏,其始祖颜盛典于明朝初年由江西瓦霄坝迁徙而来,定居杨家庙颜家冈。长丰县城水家湖颜氏,由山东迁居,具体情况不详。
二十五、江苏省海州颜氏 据《海州颜氏宗谱》记载:复圣五十代孙颜峣、颜岐、颜崘、颜囗、颜岹、颜嶕、颜峒、颜屿、颜崿、颜峈、颜嵫兄弟十一人,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随驾南徙。颜峣,系颜复长子,承务郎,建炎四年(公元1131年)徙居会稽,后知漳郡,为漳州肇世祖。赠政议大夫。颜岐,字夷仲,颜复次子。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伴驾南徙安徽亳州,累官尚书左丞,资政殿大学士,正奉大夫,鲁郡侯。筑别业於浙江嘉兴府桐乡县石门镇白马塘,为浙江肇世祖。颜岐生子颜志明。颜志明生子颜修遂。颜修遂生二子:颜嘻、颜高。颜嘻,生子颜富豪。颜富豪,生子颜恤吾。颜恤吾,生二子:颜文刚、颜文明。颜文刚任浙江海宁吏目,生子颜须。颜须生二子:颜贲如、颜濡如。颜贲如后裔不详;颜濡如,生子颜束帛。 颜束帛生子颜上得。颜上得由浙江徙居江苏海州直隶州,生四子:颜公祥、颜公瑞、颜公祯、颜生化。颜 公祥、颜公瑞、颜公祯兄弟三人徙居江苏海州,其后裔子孙散居於海州一带戴相、孔望山、范庄、上游村、圩聿、颜滩、岗埠、板浦、鲁河、伊芦、圩丰河北、四 里、水滕、深沟、泗阳李场、周车、颜庄、张兴、龙山头、官庄、杨范、直亭、许庄、猴咀、响永、四队洋桥、东海县颜庄、颜许等地。其后裔已传至八十二代,近 万人。七十三代颜锡桃由深沟徙居三庄;颜锡禄由深沟徙居湖东。七十四代颜承通由深沟徙居朱桥,颜承勋由深沟徙居新浦,颜承茂由深沟徙居新疆,颜承经徙居泰州,颜承佺、颜承达由深沟徙居台湾省台北市,颜承业徙居上海市,颜承山由深沟徙居涟水。颜生化,居浙江,生子颜和平。颜和平,赠修职郎,生子颜之情,任浙江兴化府仙游县训导。颜之情生子颜泽咸。颜泽咸,生二子:颜继思、颜继祖。颜继思,字追远,岁贡生,生子颜伯枝;次子颜继祖,明朝丙午科举人,任兵科给事中,山东巡抚。六十六代颜伯枝,字茂美,赠金吾将军。生二子:颜光岳、颜婴。颜光岳,字东岱,赠金吾将军,生子颜绍忠。颜婴,字葆孩,奉旨山东兖州屯兵,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赐地垦荒山东省汶上县,以为世禄,遂占籍汶上。生四子:颜国栋、颜国柱、颜国枢、颜国楷。其后裔居汶上县为丁庄支。六十八代颜绍忠,清时以军功授驻山东兖州总镇,与胞叔同立军功,卒葬宁阳县王卞之南。六十九代颜懋章、颜朝佐,清乾隆初年由福建迁居汶上。七十代颜崇玫,字弼珍,生子颜怀伦,迁居汶上县白石村,为白石支。该支现已传至八十一代,约七百余人。
二十六、江苏省邳北颜氏 其始祖为五十五代颜升,明朝初年由曲阜徙居江苏邳县岔河颜家村。生三子:颜之晤、颜之克、颜之普。长子颜之晤生一子颜江。次子颜之克失传,三子颜之普无传。五十七代颜江单传至六十九代颜懋修,生四子:颜崇兴、颜崇漠、颜崇训、颜崇浩,兄弟分为老四房,定居颜家村。至今五百余年,已传至八十一代,二千五百多人。七十八代颜廷印徙居四户镇道口村;颜廷斌徙居台湾省。 七十九代颜秉铮徙居台湾省;颜秉旺徙居陕西省西安市;颜秉栋徙居江苏省盱眙县古城镇;颜秉芝徙居江苏省邳州市;颜秉钦徙居山西省晋城县。八十代颜培政,济南陆军学院院长、少将,居济南市;颜培强徙居江苏徐州市;颜培炜徙居台湾省;颜培昭徙居沙庄村。
二十七、江苏省盐城颜氏 据 《东鲁颜氏族谱》(四勿堂本)记载:“江南旧鲜颜氏族,自复圣公四十八代凫峄先生之子、太师公颜复,生六子,曰:峣、岐、崘、囗、岹、嶕,惟岐最显贵。建 炎初暨诸昆扈从高宗南渡时,戎马纵横,何暇择土,诸昆季散居两浙,各为一宗。惟桐乡之石门有太师墓、陋巷村、陋巷桥之名,与曲阜之井、亭相同,则此宗固鲁 侯颜岐之裔也,子孙繁衍,不能遍举。其最著乡邦者,有东西颜、南北颜之称。其他如上虞之邵颜守烨及其子颜佳曹、孙颜洪范、颜洪节,慈溪之侍御史颜鲸,海盐 之庠生颜师孔与其子颜梦嘉、颜梦翔,漳州之主政颜会、推官颜槃、孝廉颜宣、颜喧,庠生颜继祖、颜茂猷,怀宁之庠生颜浑,皆太师公之裔也。”江苏盐 阜地区颜氏后裔,系宋建炎年间扈从高宗南徙之颜崘后人。颜崘后裔有官于吴郡者,遂家于姑苏(苏州)阊门,名为颜家里,并有复圣公祠。明初太祖朱元璋因姑苏 城兵毁城破,尽移诸大族于异地,而扬、淮间诸颜姓盖自此始。当始迁之时,颜良孚、颜良馨、颜良存、颜良弼兄弟四人一同被迁,其中颜良孚迁盐城,其长子颜印 溪子孙居射阳、阜宁、建湖一带,次子颜心溪子孙居盐都、建湖一带,三子颜思义居宝应一带,四子颜彦罔子孙居盐都北龙港一带;颜良馨迁兴化,颜良存迁高邮, 颜良弼迁白驹,虽分处四地,而世世相通。
二十八、江苏省镇江市颜氏据润州(镇江市)《重修颜氏宗谱》记载:润州颜氏始祖 为颜高,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山东曲阜迁居而来。颜高字东山,为颜晋五世孙颜文广之次子(颜文广长子为颜嵩,原籍山东曲阜县东乡巨鹿村, 今名不详)。颜高于明初迁居镇江丹徒县,为一世祖。至五世而传至颜廷相,生四子:颜有光、颜有威、颜有和、颜有华,各分为四支。自此而后裔繁衍,散居于江 南镇江、江北扬州数县。
二十九、江苏省常州市颜氏 据武进《颜氏宗谱》记载:颜子五十一代孙颜岐(应为五十代),靖康之乱,由山东迁江南,居昆陵武进杏村(今常州市新区百丈镇杏村)。五十二代颜师唐由杏村徙居宜兴(宜兴现有颜氏人口总数8015人,其中男4003人,女4012人)。五十四代颜立信,徙居苏州。五十五代颜万程,徙居丹阳。五十七代颜方兴,徙居江阴月城桥。六十一代颜文逢,迁沙河。六十三代颜伶,迁野田;颜庠迁,小新桥。六十四代颜景良,迁查墅;颜景曇,由沙河迁河庄;颜景晟,由沙河迁黄巷。六十五代颜勳、颜育,由沙河迁姜巷。六十六代颜偲恕,由沙河迁戴田;颜偲馀,由沙河迁双村;颜偲浦,由沙河迁小孟河;颜成澄,由杏村迁包墅。六十七代颜志伟,由杏村迁百丈;颜懋章,由定庄迁河桥。六十八代颜容渊,由姜巷迁沙沟;颜容玉,由杏村迁周远。六十九代颜继圣,由河庄迁姜巷;颜振玉,由定庄迁河塘。七十代颜全勇,由杏村迁于家村。七十一代颜文丕,由东戴迁訾家村;颜正才,由定庄迁河塘;颜文川,由河庄迁丹阳窦庄庙前居家村。七十二代颜世欢,由訾家村迁姜巷。七十四代颜仲谟,由沙沟迁城阳邑马三埠。颜子五十一代孙颜太迁,随高宗南渡,肇居武进杏村,徙怀远宣城,再迁回武进西郊。西郊颜氏分迁情况:六十八代颜应其,迁沈家村。六十九代颜文德,迁大仓衙;颜文贤,迁杨柳巷。七十一代颜顺年,迁汉口;颜细狗,迁扬州。七十二代颜祖年、颜衡年,迁王下村。七十三代颜万祥,迁江北。
三十、浙江省绍兴市颜氏 据《会稽颜氏宗谱》记载:复圣颜子四十九代孙颜复生子六:颜峣、颜岐、颜崘、颜囗、颜岹、颜嶕。五十代孙颜峣,字平伯,颜复长子,靖康之乱,以翰林博士(按:当时尚未有此封,谱载有误)与弟颜岐等扈驾南徙,居武林(杭州)。建炎辛亥(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卜居会稽,无嗣,以颜岐子颜堪为宗。颜岐字夷仲,颜复次子,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以尚书左丞擢中书门下侍郎、资政殿大学士、正奉大夫、鲁郡侯。扈跸南徙,筑别业(墅)于浙江嘉兴府桐乡县石门镇北白马里,自成村落,因名曰陋巷村。诸昆季散居于上虞、海盐、慈溪及福建漳州诸郡,各为一宗,不能详考。五十一世孙颜堪,字景才,任南宋枢密院检校。生子二:颜昌允、颜昌嗣。 五十二世孙颜昌允,生子三:颜通宁、颜通宇、颜通宾。五十三世颜通宾,始由上虞城中黄泥道地,迁居会稽二十二都五图横溪村,为横溪颜氏始迁祖。其后子孙繁衍,派分达郭、上虞(土争)头庄、绍兴城里等地。
三十一、浙江省慈溪、镇海、宁波、上虞颜氏 据《定海县志·姓氏》记载,慈溪颜氏始祖,于明万历年间定居于干(石+览)颜家(上)村。排行为:“囗囗囗聪明,瑞智应兴国,元启惠正臻,熙洽庆昌乾。”现传至“乾”字辈已二十代。镇海颜氏始祖,在明崇祯年间携眷从西管乡定居干(石+览)颜家(下)村。排行为:“应圣国元起,文伟正瑞得,华丰兴善颂,可作后代式,福寿与康宁,子孙庆万亿。”现传至“可”字辈,已十六代以上。另有一支于清嘉庆年间迁入洋岙小碶村,现已衍至第九代。宁波颜氏,于清雍正年间由“茂”字辈迁入,居马岙五一村。排行为:“茂益尚三奇,家兴万士成,祖德思光善,文盛继绪昌。”已衍至十三代。上 虞颜氏,源自颜子五十代孙颜岐,南宋时由山东曲阜奉召伴驾,居浙江桐乡县石门镇北白马里,自成村落,因名曰陋巷村。生三子:颜梓、颜樟、颜楠。颜梓,字良 材,生子颜惇,卒葬桐乡县陋巷桥祖茔西。颜惇生子颜爨。颜爨生二子:颜礼、颜祉。颜祉,字汝福,徙上虞,为衙后颜氏肇世祖。上虞颜洪范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颜会,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进士,寄籍福建龙溪;颜俊彦,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官广州推官。上虞颜氏至1985年有685人。三十二、江西省永新县诩翊翔后裔支派 据清嘉庆二十二年《颜氏总谱—重刊鲁公至诩翊翔三公五派总录》记载,江西省永新县颜氏始祖颜诩、颜翊、颜翔为复圣颜子第四十四世孙、颜真卿第四世孙。颜真卿长子颜頵生子颜曜,任秘书监,金陵法曹。颜曜生子颜弘式,唐文宗时诏受同州参军。颜弘式生子三:颜诩,颜翊,颜翔。颜诩字宗鲁,后唐庄宗同光年间为永新县令,览鲁公遗迹留居双乳峰下捣石村,颜翊、颜翔遂同卜居于此。其后,三公子孙迁徙吴楚间,派衍支分。2002 年6月,据颜子学术研究会湖南分会调查统计,颜诩、颜翊、颜翔三公后裔在湖南怀化地区沅陵县、辰溪县、麻阳县、溆浦县有15000人;在邵阳地区邵东县、 隆回县、新邵县、涧口县、邵阳市有31000人;在娄底地区涟源县、娄底市、冷江市、新化县、双峰县有45000人;在益阳地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 江县、益阳市有30000人;在衡阳地区衡东县、衡西县、祁东县、常宁县、耒阳县、衡山县、衡阳市有82000人;在郴州地区桂阳县、永兴县、武陵县、宜 章县、安仁县有8500人;在岳阳地区华容县、临湘县、湘阳县、平江县、浏阳市有11000人;在株州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株州市有12000人; 在湘潭地区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宁乡县有30000人;在永州地区永州市、祁阳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有10000人;在常德、石门、澧县、临 澧、津市、安乡、汉寿、桃源、慈利、张家界、大庸、龙山、吉首、凤凰、保靖、永顺、古丈、沪溪、会同、靖县、通道、绥宁、武岗、新宁、城步、洞口等26市 县有86000余人。湖南省颜氏后裔共有41万余人,其中颜诩派下15万人,颜翊派下19万人,颜翔派下6万人。江西省萍乡地区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有颜氏后裔25800人。此外,在湖北省洪湖市、孝感市、仙桃市、天门县等地约有颜氏后裔16万人。鲁公五世孙颜诩生子五:颜谌之,颜谟之,颜谳之,颜诚之,颜谫之。颜诩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归葬金陵北曲勾垂山。颜谌之、颜谟之护葬归金陵,颜谳之,颜诚之,颜谫之留居永新。颜谳之生一子颜舆,行七郞,住永新双乳峰下,亡故后当地人以其作为土地神祭祀(捣石村前有七郞庙)。颜舆生子五,长子居沙田,次子颜箎、三子颜琥、四子颜彪由沙田迁居湖南茶陵龙陂,传十九世、鲁公二十六世孙颜瑞麟,由龙陂迁潞水上坊。故颜舆为龙陂、潞水初祖。颜 诚之长子颜恭徙平原;次子颜敏传十二世孙颜侃如,登宋光宗绍熙间甲第,任大理评事,迁居永新西乡三根,为三根始祖,后嗣蕃衍,散居吴楚各地;三子颜惠生子 四,长子颜元晋徙湖广衡郡(衡阳);四子颜元道长孙颜如愚传六世孙颜仕弘登宋淳熙甲第,于孝宗乾道年间开基梅洲(今江西莲花县),为梅洲始祖;颜仕弘弟颜 仕勉徙居袁州大员塘萍乡;颜元道次孙颜如鲁登进士第,任湖南潭州宣教,致仕徙居攸县上云桥,为上云桥始祖。颜谫之长子颜峻、次子颜岳子孙因元朝变迁散居安成西南乡及湖南澧陵、浏阳等地;三子颜磻生子颜珏、颜玉,迁居永新中陂。颜翊号禾川,五代时授台州招讨使,生子二:颜俨,颜兴。颜 俨,登宋太宗淳化进士,居永新沙田,生子二,次子颜炳德传十一世孙颜子文由永新沙田徙居安福城内铁冶巷,为安福基祖。颜子文生二子,长子二郞居吉邨,次子 五郞居西乡四都。颜子文传十一世孙颜良徙茶陵清水,颜子文十三世孙颜冲章徙茶陵丫尖,颜子文十五世孙颜梧三兄弟徙居湖北沔阳树子湾,颜子文十八世孙颜志汉 徙居湘潭五都,颜本琪徙居澧州陈六桥。颜兴,精词翰,主白鹿书院学事,宋太宗开宝年间迁居庐陵芗城,为庐陵、吉水两处公祖。颜兴之孙颜頣回居金 陵,次孙颜明居白石,后分派沙田,季孙颜德号芗城先生,其后世居江西庐陵。颜兴四世孙颜衡由庐陵芗城徙居吉水泸源。颜衡第十二世孙颜迁,徙居湖南华容、巴 陵,十三世孙颜泾徙居湖北公安,颜潜徙居湖南湘乡新化,十四世孙颜师尹徙居江西泰和古城,颜希仁徙居湖北沔阳景陵,颜希贤徙居湖北汉川颜家台,十六世孙颜 服同长子颜肫、次子颜脱徙居湖南湘潭颜冲高山坝,十九世孙颜宪琛徙居湖北沔阳新堤,颜宪玺徙居湖北沔阳景陵车湘渡,颜宪虞徙居沔阳多祥河,颜仪雍徙居安 福,转徙沔阳,颜涛徙居湖南澧州禄钟口(小渡口),颜一荐徙居湖北汉口。颜翔曾任鄜州刺史,其后徙湖南邵阳、湖北蒲圻。颜诩第十四世、颜敏第十二世孙颜侃如登宋甲第,任大理评事,由江西永新捣石双乳峰下沙田迁居砻西三根,为三根始祖。颜侃如第五世孙颜崇忠生子五,长子仁方、三子礼方、四子智方、五子信方俱徙外地未详;颜山立为曲塘始祖;颜友立由三根迁居厚田。颜侃如第六世孙颜存耕为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副榜,徙溶村。颜侃如第七世孙颜召仁由三根迁居湖南茶陵茶乡十五都大坑,为大坑初祖;颜芳庭迁居浯溪,为浯溪始祖;颜以让、颜廷让兄弟俱徙居汤村。颜侃如第八世孙颜鼎安徙居湖南湘潭十四都广林桥,其九世孙颜处仰徙居茶陵欧江,为欧江初祖;颜处俨徙居茶陵西乡桂岭,为桂岭初祖;颜仕荣迁居茶陵中乡尧水水头,为尧水初祖。颜侃如第十世孙颜日本自三根迁居曲塘,为曲塘初祖;其十一世孙颜衢迁居湖山,为湖山初祖;其十二世孙颜惟琢、颜惟爵迁湖南永州宁远西峝;颜彦恢徙居茶陵;其十三世孙颜首杞徙居茶陵走马垅,为走马垅初祖。颜侃如第七世孙颜芳庭于明永乐年间由三根迁居浯溪,为浯溪初祖。其孙颜子高徙长沙,颜子高孙又徙宁乡;颜复鲁徙湖北襄阳,颜如松徙茶陵,颜如兰徙衡山县。颜芳庭次子颜孟瑜五世孙颜煌徙居显清,颜煌之孙颜初鋾于清顺治年间徙居县城北。颜侃如第五世孙颜友立之子颜存诚由厚田迁居永新汤村,为汤村始迁祖。颜存诚之孙颜世爵住田砻,颜世禄出外无考,颜世名住石磐。颜世爵次孙颜燿出啇,玄孙颜言恺徙广西。颜 仕弘于宋孝宗乾道年间迁居梅洲(江西莲花县),为梅洲始祖,其玄孙之一颜荣叔迁居安成南乡吉村桥头下村。第十世孙颜惠隆迁居安成江背,为江背初祖;颜世杰 徙湖南澧陵;颜大猷徙湖南安仁;颜兰茂徙居湖南耒阳;颜兰芳于明宣德年间由梅洲迁居瑶溪永坊,为瑶溪初祖。第十一世孙颜乘虬迁徙下新居,生子五:定珪、定 瑄、定玕、定瑛、定崇,分为五大房;颜玉虬生子四:定琏、定玹、定珏、定瑜,为四大房,后嗣蕃衍。第十五世孙颜简、颜符由梅溪迁居瑶溪,颜简为瑶溪初祖。 颜仕弘次子颜国泰六世孙颜文英由梅溪迁居永新东里,为东里初祖。
三十三、江西省永新县中陂颜氏 据《中陂颜氏族谱》记载:江西永新县中陂颜氏始迁祖为捣石颜氏后裔七世颜岳,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徙居永新北乡三都中陂,为中陂基祖。十一世颜宗鲁生子五:颜子安、颜子泰、颜子明、颜子贵、颜子实。除颜子贵外,余四公后裔四散,难以尽考,以颜宗鲁第四子颜子贵为宗。颜 子贵生子三:颜进德、颜进方、颜进辉。颜进德、颜进方别为支子。颜进德后裔、十八世颜应春生子四:颜观远、颜观善、颜观惠、颜观静,始分为中陂四大房。第 三房颜观惠后裔二十五世颜前峰徙居栗溪。第四房颜观静后裔二十三世颜应时生子五:颜钦、颜钥、颜铸、颜钧、颜镗,再分五房。长房颜钦后裔二十八世道二于清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徙居庐陵儒行乡培岭。三房颜铸后裔二十六世颜信三迁袁州(萍乡)。四房祖颜钧为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生四子:颜而益、颜而恒、 颜而颐、颜而萃,次子颜而恒迁云南通海县,五子颜而萃后裔二十九世颜锡槐居东乡官百。五房颜镗后裔三十一世颜振绶殁于云南葬永昌府内。颜子泰位下二十八世 颜宜四徙居樟枧为樟枧基祖,二十九世颜廷松徙居八都。
三十四、江西省吉水县泸源支颜氏 据《重刊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泸源衡公派下》记载,颜翊四世孙颜衡,自吉安庐陵芗城迁居泸源时,季兄颜德送至岭头,后人称此岭为相思岭。颜衡生子二:颜怡、颜恪。颜衡长子颜怡居泸源,其孙颜广生子四:颜和、颜聚、颜晓、颜能。颜和第六世孙颜三一、颜三四、颜四十,俱徙水东,颜離徙广州。颜和第八世孙颜道徙汀州,颜六徙庐陵水塘,其后派衍潜江、江陵。颜七徙珠源,颜士泰徙居吉安钟楼,颜士衡徙思州,颜友徙石壁,颜致德徙德安府,颜允中迁南康。颜 和第九世孙颜戊二、颜丁九、颜荣、颜申徙思州,颜敏徙麻城,颜重七嗣于思州,颜体仁徙永和,颜庚七徙庐陵六渡,颜丙徙庐陵石坑,颜师尹徙古城,颜坐、颜毛 徙德安府应山县,颜福徙汀州长乐县,颜若徙永丰西,颜六郞徙广州,颜利迁惠州河源,颜关徙水源寨,颜勉行徙东固,颜继、颜辛一徙江陵,颜萧秀、颜琦徙江陵 介溪,颜锐徙徐州,颜德徙德安府,颜从徙居光州宅角河,颜希仁宋理宗时任湖广襄阳司,致仕未归,其后衍派湖北沔阳景陵,颜中徙居燕山羊坑。颜和第 十世孙颜德寿徙永新,颜泰、颜保、颜真、颜仕、颜七二、颜思、颜宝、颜福、颜关二、颜申三、颜佑子徙思州,颜开、颜贤、颜圣俱徙永丰水东,颜观徙庐陵龙 窟,颜泰、颜刘、颜复、颜杨、颜杨秀、颜娄、颜升、颜洪、颜开、颜震、颜鲁瑞、颜天瑞、颜三瑞、颜宜瑞、颜宁子、颜颐俱徙湖北江陵,颜士俊徙广州,颜冬徙 惠州,颜七徙水丰上方,颜观成徙罗方,颜汝能徙江陵油榨,颜汝材徙江陵楚王塚,颜催老徙居云梦,颜乌徙麻城水田,颜敬徙值夏水北,颜庆五嗣于思州,颜黄徙 居建昌,颜珍徙居湖南潭州。颜和第十一世孙颜五徙长沙,颜起徙下流,颜道、颜齐、颜舜俱徙长沙峄阳,颜福祖嗣于楚,颜细嗣于江陵,颜庆徙居下朗,颜受二徙麻城,颜孔嗣于长沙。颜和第十二世孙颜閠徙长沙,颜安孙徙居南康,颜海嗣于襄阳,颜昌徙兴国,颜浚徙居乌龙铺,颜夙徙衣锦,颜行徙湖广。颜和第十三世孙颜云保、颜胜保俱嗣于湖广,颜罗继、颜成保徙长河,颜绪、颜继宁、颜谧、颜宜徙居衣锦,颜荣徙潭州。颜和第十四世孙颜佛、颜难嗣于襄阳,颜恢永、颜仪雍徙安福四都垸里后转徙沔阳,颜從高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徙湖广沔阳转徙景陵。颜和第十五世孙颜荐徙汉阳,颜琛、颜玺、颜虞俱徙沔阳,颜炳迁永和。颜和第十六世孙颜涛徙湖南澧州。颜广次子颜聚徙居不详。颜广三子颜晓,其第七世孙颜以光生子三:颜源、颜泾、颜潜,父子同徙泰和梅子坡,颜泾转徙公安,颜潜徙湘乡。颜广四子颜能徙居宁乡。颜衡次子颜恪,授宣教将仕郞,迁居湖南潭州,南宋理宗朝户部尚书颜颐仲即其后人。
三十五、江西省萍乡市颜氏 据《江西萍乡颜氏七修族谱》记载:颜真卿十五世孙颜铭庆,字吉士,号半山,二子:颜仕真、颜仕宏。长子颜仕真,庠生,后裔子孙居江西永新沙田。次子颜仕宏,徙居江西永新西乡八都梅州为梅洲初祖。颜允瞻次子颜铭和,庠生,生子颜仕勉,于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由吉安莲花梅洲徙居袁州萍乡新泉颜家坊,即大安里,古名萍乡石头桥中墟。颜仕勉次子颜细二居此立业;其长子颜细一由石头桥中墟迁居萍乡五郎城(古名大园塘),即今东桥边开基立业,为萍乡东桥基祖。颜仕宏,字开泰,号播峯,别号梅轩,举人。於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由江西永新徙居梅洲,为梅洲初祖。登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丁未科进士,授石门县令,醴州令,升崇安太守。生二子:颜国材、颜国泰。颜国材,贡生,任南丰教谕,生子颜均轩。颜均轩四世孙颜荣叔,由梅洲迁居安城乡吉村桥头下村。九世孙颜惠隆由梅洲迁居江背;十世孙颜筒、颜管、颜符推公为分支祖。颜 仕宏次子颜国泰,字万吉,号世宁,举人,任袁州教授,生子颜均常。颜均常生二子颜良种、颜庄仲。长子颜良种,授总戒都督府,生子颜端叔;次子颜庄仲,生子 颜梅涧(无传)。颜端叔生子颜道心。颜道心,生二子颜庭秀、颜庭瑞。长子颜庭秀,生三子颜文谷、颜文昌、颜文英。长子颜文谷生二子:颜子璋、颜佑璋。颜子璋,字珪人,生三子:颜均卿、颜庆宗、颜正宗。颜均卿,生二子:颜乘虬、颜玉虬分居龙台、曲坑、源并等支。次子颜庆宗字绍先,生二子:颜天虬、颜渊虬后裔不详。三子颜正宗,生四子:颜云虬、颜如虬、颜似虬、颜良虬。颜良虬分居上埠、大沙塘、芦溪、宣风等地。颜 文谷次子颜佑璋,字玉衡,生六子:颜奎宗、颜珉宗、颜启宗、颜兴宗、颜复宗、颜保宗。长子颜奎宗为三阁房支祖;次子颜珉宗为长埠支祖;三子颜启宗,生子颜 园珠,颜园珠生颜鲁正,后裔传至八世孙颜伏文,由安福徙居萍乡长坑。颜佑璋四子颜兴宗生子颜泷渊,其派衍湖南攸县;第五子颜复宗其后裔不详。第六子颜保宗 出为胞叔颜德璋为嗣子。颜保宗生三子,长、次俱不详,三子颜惟珍为赋口初祖。颜庭秀次子颜文昌,字学愚,生子颜德璋。颜德璋生三子,颜仁杰、颜克惠兄弟二人俱徙湖南攸县南溟桥,三子颜彦圭于明永乐年间由梅洲迁湖南攸县南溟桥,再迁江西萍乡西金沙湾,即浏公庙。颜庭秀三子颜文英,字子拔,号冲霄,徙居永新东里台上为东里初祖,生子颜鲁璋,其后裔繁衍不详。颜 道心次子颜庭瑞,字云祥,号靄生,庠生,生三子:颜文海、颜文汉、颜文渊(无传)。长子颜文海生二子:颜贵璋、颜惠璋(无传);颜贵璋生二子:颜兰棣、颜 兰萼,其后裔子孙不详。次子颜文汉生二子:颜福璋(无传)、颜金璋。颜金璋生四子,长子颜兰崇、次子颜兰秀俱无传;三子颜兰茂由江西梅洲徙居湖南耒阳,后 裔四世孙颜均钦由湖南耒阳徙居江西永新龙溪湖头,为湖头初祖;四子颜兰芳,字子汶,于明朝宣德年间由梅洲徙居瑶坊苍溪,为苍溪初祖。颜乘虬,字洪章,号梅江,庠生,系颜均卿长子,为梅洲下五大房房祖。颜玉虬,字国章,号梅轩,庠生,系颜均卿次子,为梅洲进士坊上新屋房祖。颜云虬,系颜正宗长子,生二子:颜定珺、颜乐生(未详)。颜定珺五世孙颜珊生、颜仕生兄弟於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江西吉州莲花梅洲徙居袁州萍乡插岭关为派祖。颜似虬,系颜正宗三子,生子颜定璇,为梅都八都中三房。颜良虬系颜正宗四子,生子颜定璞,为梅都八都中三房。颜仕宏第十六世孙颜珊生,字惟政,号开祥,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江西莲花梅洲与弟颜仕生徙居萍乡插岭关腊树下(即关下),开基立业为萍乡初祖。生四子:颜敏(无传)、颜澄(无传),颜忠、颜旭。颜忠第三世孙颜端义,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携子颜伯让,自萍西插岭关迁居萍乡大西归大图铁冲落业。其后裔部分迁居横溪、萍乡、烟冲、攸县、官坑、册塘、南昌。颜承梁子孙徙居台湾,颜国良子孙徙居美国。颜忠第五世孙颜学选世居老关,其后裔迁居青山、萍城,颜承荣子孙迁居东乡、抚州等地。颜忠第八世孙颜麟纪,字懋功,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由插岭关烟冲迁居萍乡小西门城内,其后裔散居井冲、青林山、花冲、杨家湾、石鼓岭、官坑、大田、硖石、攸县。颜训德徙居台湾台南市;颜承源子孙徙居湖南湘潭、河北秦皇岛。颜珊生四子颜旭,第八世孙颜君赞(懋赏)世居插岭关,其后裔迁居大田、烟冲、荷塘下、醴陵。颜承东居美国。颜 仕宏二十四世孙颜廷绣(克明)于清初顺治年间由梅洲徙萍乡龙台曲坑立基。二十五世孙颜象镜等(五象公)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又徙上埠,马蝗 塘;颜象传徙居大沙塘为初祖;颜象成徙居葡萄下;颜象事徙居涧口;颜象美徙居山口岩,其子颜璋宝徙居长沙,均为大沙塘初祖。颜仕宏二十五世孙颜象信,字伏文,号光彩,与幼子颜云德字仕清,于清康熙初年(约公元1670年)由安福经萍乡、白竺,择长坑建基为支祖。颜象贤,字舜卿,号爵政,与兄颜象忠、颜象入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梅洲徙居萍乡源头之桃源,为源头支祖。其后裔颜镜明,迁居萍乡小西门;颜森林迁居湘东黄塘州。萍乡颜氏后裔已传至复圣九十三代,分居萍乡七十余村,人口近万余人。
三十六、湖南省攸县颜氏 据 《湖南攸县上云桥颜氏流源考》载:颜翔一支,系颜真卿五世孙。其后裔六十三代孙颜无心,字同初,系颜万仁长子,历仕元未江西吉安府学教授,于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率三子颜如楚、颜如鲁、颜如霖及七个孙子由江西永新迁徙湖南攸县上云桥为始祖。长子颜如楚居上云桥荷花形;次子颜如鲁之子颜时鲁率子颜 性高移居船形屋场;三子颜如霖去湖南长沙,入军卫。其后裔子孙散居湖南攸县上云桥等十三个乡镇,及湖南衡东县。1995年攸县五修谱时,其后裔已繁衍至九 十一代,人口3100余人。湖南攸县南溟桥《颜氏五修家谱》记载:颜诩十九世孙颜仁杰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梅洲徙居湖南攸县南溟桥(今黄丰桥)为初 祖。其九世孙颜绍池,生七子,颜若愚、颜敬特、颜忍吾、颜次山、颜心逸、颜凤池、颜泰山。颜若愚系颜仁杰十世孙;颜绍池长子其后裔传至十六世孙颜上为,迁 徙不详。颜敬特系颜绍池次子,今已传至二十三代。颜忍吾系颜绍池第三子,今已传至十六代。颜次山系颜绍池第四子,现已传至二十三代。颜心逸系颜绍池第五 子,现已传至二十四代。颜凤池系颜绍池第六子,现已传至二十五代。颜泰山,系颜绍池第七子,现已传至二十五代。以上为东房。西四房颜荣孔,系颜仁杰十一世 孙,生四子,次子颜仲萄现已传至二十三代;四子颜孝生现已传至二十四代。颜荣孔第一子,第三子失考。
三十七、湖南省邵东县颜氏 据 邵东颜氏谱载,颜诩第十六世孙颜溥、颜清兄弟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由江西永新捣石,徙居湖南宝庆邵阳东路梅塘谢家湾,后颜溥移居茅坪老 屋,颜清另迁洗马桥光陂清潭等处,颜河居邵东之洪塘。故推颜清为邵东洗马桥龙窟头之始祖。其后裔现分布于邵东清潭、下马石、颜家岭、颜家屋、丰山、界岭、 廉桥、仁风泥塘、梅塘、南乡曹湾冲、颜家冲、早禾冲、湘潭银畤等处,颜银生、颜坚生等后裔迁居怀化市河西。
三十八、湖南省娄底市颜氏 颜 诩第十六世孙颜潜于宋末元初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迁徙湖南湘乡(现娄底市)高溪枧头湾对门(现名恋山咀),后设教于梅城恋小溪(今新邵 县),长子颜秀可居新化,次子颜秀道居邵阳宝郡,三子颜秀均后裔颜梦麟居四十二都犀牛扬子江南阳段押桥毛家冲西蜀,颜梦麒居娄底茆塘,颜世亨居木林。现颜 潜后裔分布于娄底、涟源、新化、新邵、冷水江、邵阳、隆回、武冈、洞口、宁乡、安化、湘乡、桃江、益阳、洞庭湖滨各县及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和港、澳、 台地区等,现有人口十万多,成为湘中大族。
三十九、湖南省沅陵县颜氏 据《沅陵颜氏续修通谱》载,颜诩第二十六世孙颜子宫(颜文英第八世孙)于明朝嘉靖年间由江西永新同兄颜子容徙沅陵县麻溪保赤严湾,故推颜子宫为沅陵初祖。其后裔现分居溆浦、永顺、桃源、齐家坪及四川、陕西等地。此 外,该谱记载颜翔第六世孙颜度徙湖南宝庆,第七世孙颜如经徙江西丰城泥都,第十四世孙颜均宰徙湖南茶陵尧水水头,第十六世孙颜文心徙居湘乡,第十七世孙颜 庭珊徙居江西安福,颜庭琉徙居湘潭。颜庭珍徙居沅陵时间,三种谱记载不一,经考证为:元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由江西丰城温家圳授楚辰州府沅陵总 管,致仕后慕沅陵山清水秀,留居城西四眼井,遂为沅陵之始祖。其后裔分居金子坪颜家山、马鞍溪、荔溪蛇冲口、大园水井头、池头、溆浦桥江对河刘家恼,颜孔 倍徙居云南,颜孙明徙居澧州雷公庙,颜孙诗徙居浦市滥马头,颜国襄徙居永顺县勺下,颜国仕后裔徙居安化县大树溪、广西庆远、四川等地。
四十、湖南省衡西县颜氏 据 衡西颜氏谱载,颜诩第四代裔孙颜元晋于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武魁进士出身为帅,由江西永新秋山双乳峰下,祖居捣石沙田地方统兵镇楚,历湖南岳 阳、常德、衡阳、永州、宝庆恢复有功,遂镇守衡阳。因爱其山水秀丽而将家从江西永新八都迁居石壁(今属衡南县)。故后裔推为衡阳六邑建置之祖。其后裔分布 于衡山桐木桥、杨林桥、蒋底冲、新化、岳阳、衡西渣江、攸县上云桥、西乡青黑、马鞍山、王石町、坪底、醴陵、浏阳、益阳、茶陵、汝城及云南、贵州、福建、 海南、台湾、广东清远等地。
四十一、湖南省临澧县颜氏 佛塔寺颜氏 明朝初年复圣六十一代孙颜庭珊由江西永新迁此。其 孙颜应凤生子三:颜思通、颜思龙、颜思聪,世称临澧应凤三大支,子孙繁衍,除迁徙外地外,余皆围绕县城附近聚族而居。现今主要分布在高山溪、新屋嘴、关丰 湾、糖铺岗、槐花桥、雷坛岗、国新堰、同欢岗等地。现有2000余人。楼坊桥颜氏 为复圣六十九世孙颜汝龙后裔。颜汝龙后成巨富,曾创修颜家桥(即始架 桥),尤以救荒悯灾,返田焚契之义举为世人称道。后人颂其德,建祠于吴城庵寨子岗下,塑像奉祀。后裔沿山溪两旁聚落,散居舒庵咀、犹思弯、月房弯、绣花 堰。岩土嘴、宜交弯、颜家塝、牌楼岗、简士堰、新屋嘴等十余处村落。民国末年有60余户,现已达400余户,1000多人。清代嘉庆年间,由此迁外地者尚 多,计有迁居县城、詹家垱、国新堰、同欢岗、瓦渣堰、朱伦桥、县城东“望中”附近、太浮山镇祝家弯及远迁南县太阳山等处者。彭家铺颜氏,原属澧县颜氏总祠 支系,复圣六十八世孙颜本祺四传颜上擢从陈六桥迁此,后人推为始祖。现有10多户,60余人。观音庵颜氏 观音庵古为脚迹渡,又名墨迹渡,为临澧重镇,属 烽火山乡辖地。观音庵颜氏自颜国安从小渡口迁居于此,已有400余年,今有40多户,聚居在集市上游的颜家河、沙溪河出水口右侧有30多户,其余散居市集 和临澧县城。临澧颜氏始祖颜应凤长子颜思通,生三子,长子颜兴隆迁常德长岭岗,另立支祠,至颜兴隆十一世孙颜崇云徙桃源县水田坪白龙洞;次子颜兴华迁贵州,另有世系;三子颜兴贵生二子,长子颜清住祖祠旁,次子颜翕受迁石门县文庙旁,后散居夹山口曹家棚、天官庙对冲上茅坪。颜应凤次子颜思龙,其九世孙颜启宗、十世孙颜时奇、颜时臣、颜时明先后迁相阳乌鸦河,颜时瑞迁郝家峪;十一世孙颜崇华、颜崇德兄弟迁道人山阳天铺后黄杨溪;颜崇贵父子原住郝家峪,后移居乌鸦河。颜 应凤三子颜思聪生子二,长子颜兴福至十三世孙颜宗训迁陕西八仙河,颜宗璜迁湖北监利,颜宗珊迁湖北宣思,颜宗典迁湖北咸丰,颜宗家迁湖北当阳。颜时明之子 颜崇亮父子兄弟有五,同迁四川夔州府(今重庆市)葛藤坝。继后有颜怀友父子同迁桑植;颜怀芝、颜怀文兄弟同迁西山;颜兴礼十二世孙颜怀青迁四川大宁(今巴 陵县);颜兴福后裔十七世孙颜其长迁湖北监利,颜其琨迁澧州新州嘉山,颜其友迁刘家河;颜正言七世孙颜邦耀父子迁湖北沙市。楼坊桥颜正谟九世孙颜泽钟迁南县太阳山;颜正谊十一世孙、同欢村颜昌恒迁永州,其弟颜昌柏迁武汉;国新堰颜钦国迁长沙;颜昌霖迁广东汕头;詹家垱颜昌友迁北京。佛塔寺颜应凤十八世孙、槐花桥颜泽立迁长沙;高山溪颜泽河、江家铺颜泽振同迁台湾南投。颜应凤十九世孙、江家铺颜允柏迁广东汕头。颜应凤二十二世孙、关丰弯颜学德迁长沙,其弟颜学锋迁四川广元;下坊湾颜学松迁武昌。澧县汤家河颜敬一十四代孙颜学柏迁鼎城雷公庙。鼎城长岭岗颜兴隆二十二世孙颜学金迁长沙。沅陵支系桃源尧河颜氏、复圣八十二世孙颜昌柏迁望城乡文塘村汪家桥,颜昌福迁城关镇石家台。
四十二、湖南省常德市长岭岗颜氏 明 朝崇祯四年(公元1613年)八月常德大地震,太阳山与长岭岗是震中,震后土地无人耕种。翌年,复圣六十四代孙颜兴隆之六世孙颜汝儒、颜汝仪、颜汝结、颜 汝金、颜汝傲等与其子孙,以垦荒屯田为由,合家从临澧县迁徙此地,为长岭岗颜氏之始。自后子孙繁衍,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合族捐资建颜氏支 祠,尊颜兴隆为始祖。颜兴隆生子五:颜溱、颜浦、颜洪、颜涼、颜濂。除颜濂迁桃源县水田坪白龙洞外,其余四子均在长岭岗安居。1941年该村续修谱牒时不 足80户,400多人,大都散居在支祠周围荷花堰、打山垭、打鼓台、长岭岗、康家弯、段家堰、龙门洞等处。
四十三、湖南省石门县颜氏 为明朝供职兵部的颜翕受后裔。原分居曹家棚、茅坪和石门县城附近,共20多户。曹家棚后称颜家岗,现有10多户40余人;茅坪原有12户,因生活条件较差,多迁居外地;原石门县附近曹家垱,现为楚江镇,居住颜氏20多户,100多人。
四十四、湖南省桃源县颜氏 桃源颜氏甚多,本属同宗,已另分支派。水田坪颜氏系发源于常德长岭岗六十五世孙颜濂的后裔。颜濂为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进士,自迁水田坪以来,子孙繁衍。现在除散居外地之外,较集中居住的有六斗港 村峪头弯、军溶村的悬山峪等,共40多户,100多人。
四十五、湖南省鼎城县龙门颜氏 鼎城区雷公庙乡龙门洞村杨梅组颜氏,原为澧县汤家河颜氏。汤家河距津市市2.5公里,距澧县城12.5公里,原为三贤乡。颜姓分局分居汤家河、中渡和车家溪三处,皆沿澹水北岸堤边居住,共约40户。
四十六、湖南省浏阳市颜氏 《颜氏续修通谱·湖南浏阳东乡峣公派下名录》记载,颜峣系复圣颜回五十派孙,颜师古十四派孙,世居东鲁。其父颜复生子六,颜峣居长,昆季六人俱由曲阜南徙。颜 峣居福建泉州晋江县,阅九代至颜希之,登宋理宗朝状元郞,将任江西巡抚(注:“巡抚”一职始于明代,谱有误),及至江西抚州遭兵阻,遂隐于江西宜黄之硃 溪。颜希之生子四,长子名颜仕,任广东潮州府程乡县承务郞,卜居平远县小柘乡韩坑社(平远等五县谱为大柘乡天波楼),子孙繁衍,以耕读世其家,厥后有由平 远徙长乐、徙湖南浏阳者,虽粤楚异地而祭奠常通,故粤楚俱以颜峣为初祖。颜仕生子三,长子颜孟明因兵乱携家徙居江西宜黄硃溪,次子颜仲明远徙未详,三子颜季明名颜荣卜居长乐。颜荣生子二,长子颜福居长乐,次子颜德仍居平远。颜德生子二:颜公玉(平远等五县谱为贵南)、颜公二。次子颜公二分居坪上。颜公玉生子颜念一,颜念一生子颜伯于(平远等五县谱为百),颜伯于生子三:颜千一、颜千二、颜千三,自此分为三大房。颜千二第五世孙颜任禄生子六:颜象悦、颜象喜、颜象锦、颜象弼、颜象职、颜象位,自此分为六大房。颜象喜自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平远徙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之老鸦塅上福塅,置产立业,子孙繁衍,厥后有由浏阳徙陕西、江西者,虽分居异地,祭祀常通,故楚浏秦吴俱以颜象喜为初祖。颜象喜生子三:颜志纲、颜志常、颜志伦。颜志纲长子俊达生子四:颜怀正、颜怀璥、颜怀连、颜怀勲,俱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徙居陕西商州洛南县杨家街。颜志纲三子颜俊英生子四:颜怀瑾、颜怀瑜、颜怀瓒、颜怀淙,俱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徙居陕西洛南县小曲保。颜怀瑾三子颜宗信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回居浏阳祖居。颜怀瑜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回居浏阳祖居。颜怀淙后人俱回浏阳祖居。颜志纲四子颜俊彰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78年)徙居陕西洛南县。颜志纲五子颜俊铎生四子,长子颜怀珠徙居陕西。颜怀珠三子颜宗孔回居浏阳祖居。颜志常迁江西袁州府宜春县,生子三:颜俊青、颜俊文、颜俊廷。颜俊文长子颜怀柽、次子颜怀望、五子颜怀琯、七子颜怀珊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徙陕西洛南县,三子颜怀璁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徙江西萍乡。颜俊廷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徙居江西袁州府宜春县云集乡置业入籍。颜志伦生五子:颜俊金、颜俊鋐、颜俊光、颜俊贤、颜俊煌。颜俊金三子颜怀恕生子二:颜宗、颜诰,俱迁陕西。颜俊鋐次子颜怀瑄生子四:颜宗鹒、颜宗鹏、颜宗奉、颜宗鹄俱徙陕西兴安州。颜俊光次子颜怀震生子六,其中第六子颜駬居萍乡;颜俊贤生子四,第四子颜怀电与其子颜宗北、颜宗攀同迁商州。颜俊煌徙陕西,孙颜宗旦、颜宗晃及孙女俱往陕西;颜俊煌次子颜怀峝、七子颜怀峰徙陕西。颜千二第五世孙颜任纹之子颜象洪自清康熙年间由平远徙浏阳。颜千二第五世孙颜任先之子颜象治自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由平远徙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之均窝,置产立业,子孙繁衍,为浏阳之初祖。
四十七、福建省德化县泗滨颜氏 据 《泗滨志--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颜庀为鲁公颜真卿之四子,世居河南温县,仕唐为礼部郞,生子颜景茂,初试左率兵曹参军,后迁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境 内)县令。颜景茂生子四:长子为两淛湖杭州通判,次子为淮南路庐州县令,三子颜芳,字教先,随父宦福州侯官县,为颜氏入闽开基德化泗滨始祖,四子为潮阳县 主簿,先居同安三浦,后迁漳州岐山。颜芳随父入闽,淡宦途,好山水,应金员外之聘为西宾,遂卜居山亭里,即今硕磔泗滨为一世祖。颜芳生子七:长子颜澣复归河南,次子颜润开住南剑州今福建大田县荇坑,三子颜瀚开住永春县常安里(今达埔),四子颜裴开住德化东山(今东山洋村),五子颜雅字文丽守居泗滨承父业,六子颜归开住德化溪口南宅,七子颜仁郁字文杰住德化涂坑后归西颜(今三班村)。颜仁郁之子颜蕃五代时移居永春,至六世孙颜慥宋时开住漳州青礁(今属厦门)为青礁始祖。颜雅之孙、四世颜雄五代时开住德化上颜立户。八世颜沛宋时开住德化西颜(今三班村);颜潾开住永春县清白里(今东平镇东山村)为东山始祖。十二世颜旭生元初开住大田县黄认(白叶墘);颜昶生开住德化东山。十四世颜敏明永乐年间开住西颜(今三班村),为永茂厚宏奎山派支祖。十六世颜佛护为泗滨永茂分支之始祖,明正统、景泰年间分为永茂长房(志生)、二房(德生)、三房(石生)。十九世颜宗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由厚宏开住永春县五里街头,为厚宏桃源聚金派支祖。二十世颜天卿于明万历年间迁往霞浦县郑翁洋定居,为霞浦支派始祖;颜天锡开住螺坑。二十二世颜文张移居梅上永遇村;颜文伦、颜呈租明末清初移居江西;颜文二移居浙江;颜愈移居福清县。二十三世颜诏开住上寮(今属三班村);颜添开住江西;振眈开住闽清县。二十四世颜应銕、颜应鈏、颜应銕清初开住福宁府宁德县飞銮梅溪窑;颜材开住莆田县东港乡;颜率开住连江县。 二十五世颜富清康熙年间开住浙江省温州平阳县忍家山林家塔地方;颜开清乾隆年间开住尤溪县二十六都迎祥乡;颜微乾隆年间开住莆田县东港乡;颜光浴、颜光汃、颜光濬、颜光濯、颜德润开住宁德县飞銮梅溪窑;颜都开住尤溪县山头窑;颜德税迁往台湾。二 十六世颜榜、颜梓、颜杭兄弟同住尤溪县山头窑;颜振源清代乾嘉年间住福州;颜庆耸、颜万樟迁往上府;颜茂榜、颜茂韭、颜玉病开住尤溪县山头窑;颜茂极、颜 茂梧住宁德县飞銮梅溪窑;颜茂栋住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县枣溪;颜茂殿清乾嘉年间往建宁府碗窑二坝;颜超计迁居上坑,半嗣黄家;颜徙、颜徒开住浙江。二 十七世颜光煜、颜光爀、颜光梁往浙江省温州平阳县;颜秀富、颜秀规、颜秀昌、颜秀盛兄弟四人及颜梧于清乾隆年间开住宁德县飞銮梅溪窑;颜光炳、颜赛云、颜 化云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迁台湾;颜起栋、颜起樑、颜来仪住尤溪县山头窑;颜玉玺、颜金浇开住闽清县;颜玉登于清咸丰年间迁居台湾淡水县;颜秀蔾、颜秀籍、 颜秀葵、颜秀苞、颜秀荃兄弟五人同住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枣溪;颜云聪、颜云勤住闽清县。二十八世颜克塽于清乾隆年间迁台湾竹堑;颜登炮、颜登火、颜 登坣、颜登升、颜登荣及颜登团兄弟三人,颜文严、颜文机、颜文传、颜文习、颜来里、颜呈色、颜泰交、颜枨生、颜瑞凤、颜孝褒、颜国盛、颜成西、颜成味、颜 成扣、颜成坚、颜成殽、颜成柴、颜赞兴等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住尤溪县山头窑;颜清善、颜礽崩、颜连睹、颜重润、颜堪水于清光绪年间徙居南洋;颜两 成、颜德志清末住上府永安县;颜成店于清末徙台湾淡水县;颜青山开住闽清;颜孝良开住莆田涵江。二十九世颜连枢、颜金杉、颜金春、颜金玉于清末住 尤溪县山头窑;颜秋农于道光年间住福州大桥头观音井药行;颜晋池、颜泉源、颜登鑛、颜登养、颜登竅、颜金蕊、颜玉勺、颜玉流、颜振据、颜再铸、颜秋炫、颜 彩寅、颜礼侯、颜学奉、颜学挺、颜丕承、颜学坂、为义、颜甲已、颜兴基、颜成豆、颜绪舌于清末民初徙南洋;颜连枢、颜连铜、颜思麟、颜思泉、颜思义、颜思 生、颜思开、颜占英、珍典、颜燔生、颜蝉生、颜坤生、颜路生、颜益世于清末民初住尤溪县山头窑;丙丁清末民初开住上府。三十世颜复业、颜复捷、颜 重兴、颜怀德、颜怀亮、颜登醒、颜登越、颜新墘、颜东波、颜东城、颜东唱、颜春炮、颜金膳、颜金古、颜兴金、颜兴瑞、颜仁杰、颜四一、颜仁铳、颜新喊、颜 流水、颜亨全、颜恭铁、颜恭齐、颜礼坚清末徙马来亚柔佛;颜金搂、颜金义、颜金练、颜金接、颜颜欲、颜营开住尤溪县山头窑;颜金镯开住仙游县城关。三十一世颜荣铸、颜荣滔、颜钟棠、颜东西、颜管鈅清末民初徙南洋。《泗滨颜氏支谱》记载,二十六世颜授怡、颜授、颜庆、颜週、颜洇、颜浩、颜泗、颜抚、颜携、颜捒、颜耸、颜仕端、颜仕追等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开住宁德县飞銮。《泗滨志》记载,永茂厚宏房下二十九世奎山派颜晋玉,清末民初定居马来西亚。三十世聚金派颜复通、颜复水清末定居马来西亚;奎山派颜营,民国时期居住尤溪县山头窑,颜金震、颜金云居住马来西亚柔佛昔加挽,颜重兴居于马来西亚。三十一世聚金派颜荣樜清末民初移居马来西亚士甲巫眉鱼干巷,颜荣檺、颜荣国、颜炳秋、颜荣经、颜荣伦民国年间迁居马来西亚;奎山派颜寇升迁居尤溪县山头窑。三十二世聚金派颜联坚、颜联绸、颜联芳、颜联钊、颜联森、颜联士民国年间移居马来西亚,颜联润居泉州;奎山派颜金忠定居三明市,颜建保定居厦门市。三十三世聚金派颜元地、颜棋楠移居马来西亚。永茂长房二十八世颜宾佐民国年间居仙游县,颜良华民国年间定居莆田涵江区,颜礽融、颜礽辩、颜礽酬清末居马来西亚。二 十九世颜成章、颜成仰、颜登汃、颜成帆、颜新梓、颜善堪、颜金正、颜天全、颜春谐、颜春赞、颜家树、颜家敦、颜福业、颜学挺、颜学部、颜学应清末民初居马 来西亚;颜义荣、颜义查、颜义魁、颜义涨定居莆田涵江区,颜义炭当壮丁去台湾,颜义巢定居福州市,颜义畅迁居永安吉口。三十世颜怀德、颜怀亮、颜 华石、颜成熟、颜清汃、颜夏积、颜南成、颜春鸟、颜春煌、颜友声、颜友助、颜东波、颜金柱、颜兴瑞、颜兴金、颜金日、颜长吉、颜正坚、颜正固、颜正强、颜 国贤、颜国魁、颜国仪、颜毓华、颜坤城、颜春荣、颜木荣、颜宝庆、颜尚荣、颜亚添、颜亚发、颜通淮、颜通催、颜文芬、颜清现、颜来密、颜来答、颜秋盼、颜 强发、颜强成、颜强春、颜强寿、颜强炳、颜强喜、颜强仁、颜强水、颜心镜居马来西亚,颜联鹏居安徽省合肥市,颜联珠居广东省广州市,颜南就居香港,颜梗楠 定居福州市,颜奕绵居永春石鼓,颜锦镯、颜锦城定居仙游县,颜玉树、颜玉山、颜玉宝、颜华先、颜玉亮、颜振明、颜建明定居莆田涵江区。三十一世颜 兴恺、颜钟榔、颜钟楸、颜钟国、颜钟程、颜瑞宠、颜瑞炳、颜游甘、颜游金、颜俊杰、颜俊和、颜清开、颜清涞、颜清辉、颜清望、颜再德、颜承钦、颜新淼、颜 新兴、颜新隆、颜昆明、颜兴贤、颜玉朗、颜德辉、颜德煌、颜德荣、颜福熙、颜福隆、颜福森、颜福棋、颜福全、颜福海、颜福盛、颜约瑟、颜约伯、颜庄生、颜 荣生、颜雅国居马来西亚,颜兴助定居厦门市,颜游莲定居辽宁省辽阳市,颜游星定居泉州市,颜游绵定居三明市,颜朝坤定居南安丰州镇,颜金成定居尤溪新阳瓷 厂,颜文添定居尤溪。三十二世颜金英、颜金枝、颜金练、颜瑞践、颜瑞乃、颜瑞来定居马来西亚,颜尤明、颜光欣定居厦门市,颜加森定居泉州市,颜瑞森定居三明市,颜立、颜斌定居加拿大。三十四世颜志影、颜文耀、颜文德定居马来西亚。永茂二房二十八世颜兴海、颜江柠、颜起云清末移居南洋(马来西亚)。三十世颜明坯、颜玉笋、颜亨全、颜新盖、颜新第、颜瑞魁、颜树实、颜树恩、颜树得、颜水珃、颜水现移居南洋(马来西亚),颜水贤定居南安崙仓蔡西。三十一世颜孟尧、颜孟德、颜孟胄、颜孟如、颜再兴、颜庆杰、颜庆业定居马来西亚,颜添土定居台湾。三十二世颜文加居南安市官桥镇社庄,颜宝勇、颜长胜、颜长传、颜丘宁定居厦门市,颜开宗、颜化育、颜嘉种、颜嘉猷、颜嘉铭、颜嘉和、颜长波、颜长达、颜长顺、颜昌财、颜长文定居马来西亚,颜长泉定居永泰县,颜长敏、颜长青定居泉州市。三十三世颜斯定居澳门,颜仁定居三明市,颜建斌定居福州市,颜永平、颜永辉、颜永棋、颜木水、颜永炎、颜永成、颜永培、颜永忠、颜木兴定居马来西亚,颜嘉佑、颜嘉宏定居台湾。永茂三房二十九世颜绪舌居马来西亚。三十一世颜传朕定居台湾。三十三世颜忠肃、颜忠心、颜忠柏、颜忠毅、颜忠勇定居尤溪县山头窑。《鲁国颜氏谱史宗亲录》记载,祖籍泗滨的海外华侨,绝大多数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地区,1972年数字统计,祖籍泗滨的华侨、华人共有123户(包括永春厚宏聚金 派9户),其中利民达区45户,马六甲区31户,麻坡市区25户,柔佛汝峇区6户,昔仔挽5户,双溪申落4户,吧罗区4户,文津区3户。主要职业:小园主 (橡胶园)50户,小商20户,工人20户,实业5户,教师2户,其余不详。除集中在马来西亚之外,还有少数定居在新加坡、印尼、加拿大等国。华侨绝大多数已加入所在国的国籍,成为外籍华人。
四十八、福建省永春县颜氏 《永春东山颜氏谱》记载,永春东山颜氏后裔是德化泗滨开基祖颜芳八世孙颜麟于北宋时由泗滨迁居而来。十二世长字行颜公逸生子颜君祜分衍“天”房。十三世怀字行颜进成生子颜均保分衍“人”房;颜进德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抽充南京留守左卫卒于军中;颜大发生子颜弦孙分衍“地”房。十六世“天”房俊字行颜外生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奉例寄永宁卫,屯种南安金田乡,生三子:颜仙荫、颜祖生、颜洽生。颜祖生、颜洽生卒于留守卫军中。颜仙荫居东山,生子六,繁衍“礼、乐、射、御、书”五房。十八世“礼”房文字行颜佛传分衍“温、良、恭、俭、让”五房。二十世“地”房君字行颜大厦明嘉靖年间耕屯田于南安大路。二十一世“恭”房有字行颜一芝生子五,分衍“宫、商、角、征、羽”五房。二十二世“地”房尔字行颜孙缙生五子,长子颜志朝居后寮,次子不详,三子颜志川居宫口,四子颜志聚居祖厝,五子颜志利居路下。三十世“羽”房声字行颜元兜、颜元弄清末徙南洋(马来西亚)麻坡。《福 建永春东山颜氏地房族谱》记载:颜氏后裔由河南入闽,开基德化泗滨一世祖为颜芳。颜芳生子七:长子颜澣,复归西京路襄州;次子颜润,开住始溪,属剑州今粹 溪;三子颜瀚移住永春达埔;四子颜斐开住德邑东山上厅;五子颜雅住德化开基;六子颜岿住德化溪口南邑;七子颜仁郁为归德场长官。二世颜雅后裔、八世颜沛开住德邑西颜;颜潾开基永春清白里十九都东山。永春东山颜氏即为颜潾之后。十一世失名,为五十四郎公,生子四:颜公庆,颜公逸,颜德三,颜泗泽。颜公庆无传;颜公逸衍分天房;颜德三无标识;颜泗泽为人地房祖,生子四:颜天助,颜进成,颜进德,颜大发。十三世颜大发为地房祖。颜大发后裔、十八世颜宁生子二:颜炳,颜灼。颜炳生子三:颜大厦,颜大珊,颜大年,分为岐房、岷房、嶓房。颜灼生子四:颜大宝,颜大有,颜大和,颜大续,分为江房、淮房、河房、汉房。地长房富字岷房派颜大珊生子二:颜一麟为衡房派祖,颜一鸿为桂房派祖。桂房二十六世中颜廷蕰、颜廷莙迁居浙江省温州市。地 长富字岷房二桂于田派(大石房派)二十九世中颜克碧、颜克炒、颜克桂、颜克芬、颜克兜,三十世中颜剑峰、颜通寿、颜进寿、颜渊、颜坤元、颜长卫、颜长管、 颜培英、颜培应、颜金富、颜东瑜、颜玉山、颜士简、颜朝宗、颜朝本、颜朝林、颜朝水、颜朝福,三十一世中颜金泉、颜文策、颜文殊等居马来西亚。地富字岷房二桂勤田派(顶洋)房派三十世颜士亲、颜士煅、颜元柳,三十一世颜华发、颜其成、颜其瑞、颜其祥、颜其德等居马来西亚。田中央房派三十世颜浚田、颜士宾,三十一世颜文寿、颜文坵、颜泥金、颜文深、颜华煌、颜华权等居马来西亚。花井垅房派二十九世颜双宝,三十世颜泗栋、颜元隆、颜士盤、颜文虎、颜文生、颜文豹、颜文狮、颜文象、颜化南、颜晋禄、颜登荣、颜鹏程、颜来仪、颜金环、颜开疆、颜士锦、颜清曲、颜丁贵、颜金铜,三十一世颜金河、颜金沙、颜瑞训居马来西亚,颜金昆居香港。地长富二岷三敷禄房派(茂山)三十一世颜春椿、颜锦凤、颜天助、颜其昌、颜文抄、颜玉露、颜文锄、颜荣贵、颜荣吉、颜荣梨、颜荣伍,三十二世颜余低、颜良国、颜清江、颜玉展等居马来西亚;颜新庆居香港;三十三世颜泗礼出养大田县。地 长富字二岷三敷寿房派(中山)三十世颜天来、颜天符、颜士吸、颜士机、颜金鹏、颜士富、颜天云、颜天宝、颜天汉、颜永忠、颜天乙、颜天良、颜天水、颜天 才、颜锦江、颜江海,三十一世颜华晏、颜华瑾、颜成祖、颜玉瑞、颜玉镜、颜延福、颜华殿、颜延昌、颜清江、颜清源、颜延钊、颜延灿、颜延铭、颜顺古,居马 来西亚;颜金石居台湾。三十二世颜玉昆、颜玉锭、颜玉金、颜玉振、颜玉捆、颜士劣、颜连藩、颜永成、颜丽水、颜常道、颜光前、颜光元、颜吉元,居马来西亚;颜玉玺居厦门;颜玉石出养大田县。地二贵字长江房派二十四世颜世老、颜世誾迁福清;颜世妹迁江西。二十五世颜士炽移住浙江温州。三十一世颜礼菁居马来西亚。地二贵二淮二沂字派二十九世颜秀火,三十世颜文有、颜文坛,三十一世颜碧水、颜仁义、颜仁里,三十二世颜永源、颜锦章、居马来西亚。灉长三长派三十世颜义毛、颜义碖,三十一世颜浮云、颜龙坑、颜瑞带、颜友信、颜礼记、颜礼钗,三十二世颜智平、颜木印居马来西亚。三十三世颜小祥住泉州。灉长三二派三十世颜义传、三十一世颜团(金+东囗)居马来西亚。灉长四派三十世颜义鑽、颜其田,三十一世颜金栋、颜金鼎、颜金西、颜再来、颜延绥、颜挑水居马来西亚;颜琼林住建瓯。淮四汴字三长诗字富派三十世颜其春,三十一世颜金贵居马来西亚。诗字贵派二十九世颜乔祥、颜桂树,三十世颜复礼,三十一世颜盛宗(荣文)、颜盛名居马来西亚;颜水连居香港。淮四汴字三长礼字日派仁房三十世颜泗宗,三十一世颜观亭、颜傅提、颜清泉居马来西亚。礼长日字义派二十七世颜元正,二十九世颜仁腆、颜仁实、颜仁永,三十世颜文晓、颜义讲、颜义杞、颜水浚、颜土匠、颜铜柱、颜义泰、颜义添、颜同裕、颜木生、颜文服等居马来西亚。礼长日字礼派三十世颜火地、颜延能,三十一世颜景星、颜桂山居马来西亚。礼 长日字智房(坑屈)二十九世颜仁瑙,三十世颜玉泉、颜多福、颜美芬、颜三足、颜可大、颜士根、颜桃源、颜赐禄、颜俊明、颜金裕、颜文汫、颜士皆、颜义畛、 颜青元、颜清津、颜福源、颜裕宗、颜自然、颜海山、颜明月、颜启概、颜启瑞,三十一世颜茂喜、颜洽溉、颜培栽、颜德照、颜经励、颜经堆、颜经敷、颜经余、 颜新民、颜松辉、颜德义、颜联生、颜镜波居马来西亚。礼字月房仁派(田仔当)三十世颜添宗、颜添候、颜溪水、颜义岳、颜义兴,三十一世颜礼菊、颜连炎、颜文东居马来西亚。礼二月房义派(田仔当)三十一世颜财土、颜良容居马来西亚。家字二房悌字派(路下)三十一世颜生瑞居马来西亚。家字四房信字派(路下)二十九世颜玉露、颜仁辽、颜春山、颜仁庆、颜玉露、颜春草居马来西亚;颜凤明、颜凤玉居印度尼西亚。 三十世颜治龙、颜清海、颜亚东、颜美国、颜青山、颜亚两、颜亚盛、颜亚固居马来西亚。《永 春桃场颜氏谱》记载,明朝岷山府长史司左长史颜廷渠《叙世录》记曰:“按旧谱曰:一以洎公为普公之子,一以普公为洎公之兄。洎公三子,长仁郁,次仁贤,三 仁贵。尚书公(颜棫)称九世孙,直以仁贵公为一世祖,而不及普公洎公者,岂不是疑于为父、为兄之文?难以世次定也!又按宗法,别子为祖,继弥者为小宗。而 仁郁公以长当继洎公之宗,而仁贤、仁贵为支子,不得宗洎公而自为祖。其以仁贵公为一世祖,体固宜也。今普公以疑不叙,列洎公为上世,作为归德世系,亦大宗 之义也。以仁贵公为宗,为一世祖,传至九世,皆居永春,作仁贵公派下世系,而非仁贵公之派不叙;又自十世传至今二十三世,皆居上场,作永老公派下世系,而 非永老公之派不叙,亦小宗之义也。呜呼!世远支分,名字不相通,生卒不相闻,势不得叙,则亦已矣。名字相通,生卒相闻,得叙而不叙,是修谱之罪也,而安敢 违?”四十五世颜洎生子三:长子颜仁郁、次子颜仁贤、三子颜仁贵。其上世因年代久远,难以辩清。仁郁派下:一世颜仁郁居归德里,五代时为归德场长官。三世颜鼎居永春桃源达埔。五世颜慥居漳州青礁(今属厦门海沧)。九世颜拱达迁广东潮阳山栖乡。十世颜维魁居连江颜奇。十二世颜贡居兴宁。十三世颜荣居安溪乌泥为始迁祖,颜洙迁龙岩为始迁祖。十四世颜汗居福州古田县昆山村,颜尧臣居塘边,颜槐为西桥支派开住龙岩,继分广东,颜贵来居和平县。十五世颜文炳居漳州颜厝,颜联陆居福清,颜象陆居宁德霍童。十七世颜加谟为楼下七房派,颜加绍居凤塘后沟,颜加助瀛店居祖派,颜一洙迁浙江瑞安御度,颜一净居官园学儒。十八世颜辉宗居长泰,颜崇褒居南靖县上部万仔金晚山,颜先友居大光庙铁店,颜贞瑞居钱店。十九世颜元良居同安,颜华俊居福州营前,颜华伟居漳埔,颜华明三世颜汲居龙岩员岭南门外。二十世颜子溪居平阳,颜日亁迁福州,颜建溪、颜濂溪居广东潮阳。颜清、颜侃居田寮,颜奎居长乐,颜清迁台湾。二十五世颜振南居浙江安梅底。二十七世颜良谟居福州。二十八世颜孟居广东海丰县大坑桥头或大桉。仁贤派下:颜仁贤五代时为安溪三卿,衍派入西房,隐派乌涂,为乌涂始祖。仁贵派下:颜 仁贵居永春始安里山后,五代为晋江少卿,卒后其子迁居黄龙迳安仁里庄,今欧家庄、达里下彦等处。桃源衍派为一世祖,生子六:颜必敬,居始安里(今桃场); 颜必大,居达埔,世系未详;颜必正,居达埔下彦(俗称下荇)始祖;颜必遂,居达埔欧家庄(今溪西)守祖立业;颜必闻,居达埔山下埔尾,衍派今石狮市钞坑、 晋江市安海镇后蔡;颜必和,居达埔洋头,宋初迁同安浯江(金门)。永春《桃场颜氏族谱世系图》记载,桃场颜氏一世祖颜仁贵,生子六,长子颜必敬居桃场,次子颜必大居达埔未详,三子颜必正居达埔下荇,四子颜必遂居达埔溪西,五子颜必闻居达埔,衍派晋江,六子颜必和衍派同安浯江。颜必敬后裔、十二世颜真福子三,分衍后厝忠房;颜五泽子二,分衍南畔信房;颜细治子一,迁仙游县。十五世颜长成子二,分衍社山及城长房;颜隆分衍礼房;颜佛却分衍智房。十八世颜锐分衍龙眼树派;颜锳子三,迁德化;颜鐩子一,迁龟龙桥;颜鉷子四,迁湖阳;颜镛迁南峰。十九世颜清子三,分衍前房;颜河子一,分衍小宗;颜泮子一,分衍池内。二十一世颜炜为前厝长房;颜灌为前厝二房;颜煖为前厝三房。永春《重修江田族谱序》记载,福建省永春县江田颜氏为颜仁贵三子颜必正后裔。颜必正原居永春达埔东村下岩即下彦,其后裔颜永成迁亭头,后又自亭头徙留坑江田。江田与亭头地名虽异,实为临近。颜永成后裔颜显生子颜文宗、颜应元、颜应厚,分为两支。颜文宗仍居亭头自为一派,颜应元又名应仁于明朝洪武年间入赘孔里吴家遂居孔里,颜应厚顶替颜应元当军同为一派。至清乾隆年间亭头、孔里二支合建宗祠于江田,同以颜显为第一世祖,颜永成后裔统合为一。颜显第十三世孙颜得富,生子三:颜上梅、颜上鳌、颜上树。十四世孙颜上树,字文栗,生子四:颜昌族、颜昌重、颜昌廉、颜昌簪,分为四房。长房后裔至颜显二十一世孙颜声坪旅居越南,二十二世孙颜治平迁居台北市。二 房颜昌重生两子,长子颜盛选后裔至颜显十七世孙颜世营歿台湾,二十一世孙颜声梯于1948年赴台湾经商,定居台北市,生子六女二:颜超墉、颜承鸿、颜承 基、颜承德、颜超煜、颜超杰,颜琼英、颜凤英;其弟颜声秩1976年迁居香港,生一子一女:颜梦麟,颜巧峰。二房次子颜盛囗(字仁徵)后裔至颜显二十世孙 颜成泽生三子:颜鸣詠、颜鸣钦、颜鸣伦,均居台北市,颜成耀旅居越南。三房颜昌廉生一子颜盛眼,颜盛眼生四子:颜世举、颜世庄、颜世店、颜世盖。 长子颜世举生一子颜清光为清代武举人,后裔至颜显二十二世孙颜承颖、颜承德定居台北市。三子颜世店生一子颜明德,颜明德生子二:颜振遮、颜振迎。长子颜振 遮生二子:颜金壤旅居印尼泗水,颜金逞生一子颜嘉祥定居台北市;次子颜振迎生四子:颜金超、颜金起、颜金塔、颜金淮,其中三子颜金塔旅居印尼。四房颜昌簪单传四代至颜振炳,生二子:长子颜癸壬定居台湾,次子颜燕山居永春。
四十九、福建省厦门市青礁颜氏 据《青礁颜氏族谱》记载,青礁颜氏尊归德场长官颜仁郁为一世祖。五世颜慥,少时与蔡襄同窗,宋仁宗庆历年间为漳州教授,后蔡襄擢端明学士,颜慥卜居于岐山,为青礁颜氏开基祖。八世颜峣寔生子颜师鲁、颜师邹,迁居西桥为始祖,派衍清溪金田,还集里乌泥。十世颜维魁北宋末年官河南开封府尹,随宋高宗南渡回至连江隐派颜奇。十一世颜进入赘安平石佛。十二世颜贡往兴宁扶柩住兴宁。十三世颜洙迁龙岩为始迁祖继分广东,颜荣为安溪乌泥始祖,颜希圣派衍莲池,颜希孔又出继西桥。十四世颜尧臣派衍唐边,颜琳派衍福清,颜汗(泙)派衍福州古田县,颜贵来派衍平和县,颜大常迁居海阳。十五世颜大光迁居潭尾,颜文炳迁居颜厝前,颜观聚迁水头,颜象陆迁居宁德霍童,颜鸣陆从青礁移居白沙。十七世颜嘉祯派居唐山(东山),颜嘉谟为楼下七房派,颜嘉绍迁居凤塘后沟,颜嘉助居瀛店祖派,颜嘉辅迁居灵店,颜一忠迁居霞尾,颜一洙迁居浙江瑞安御度,颜一净迁居官园学儒,颜崇琼派衍港头,颜崇瑶派衍峙后。十 八世颜伯乾迁居凤塘,颜伯泽居派后厝,颜伯旭迁居瀛店,颜贞瑞迁居钱店,颜成宗迁居新安,颜辉宗至三世孙颜仁居长泰,颜乔宗赘桥甲,颜光友(先友)居大光 庙铁店,颜乐道衍派院前,颜崇贤派居井头,颜崇庆派居西头,颜崇褒迁居南靖县。其后派衍渐山、水头、港头、钱店、潭尾、颜厝前、峙后、塘边、钱宅、宇鼎 尾,支分田寮、漳浦、南靖、福州、长乐、连江、古田、霍童、马坪、过岭、官园、霞尾、龙岩圆岭、云霄、深水、山门等闽粤数十县。十九世颜华杰迁居仙门,颜华俊迁福州营前,颜华伟生二子,一居云霄像仔里,一居漳浦深水湾鲫鱼仔潭,颜凯周迁过岭下井,颜元良三世孙颜光迁居同安,颜华明三世孙颜汲迁居龙岩圆岭南门外。二十世颜建溪派居潮阳,颜濂溪派衍潮州潮阳黄泷都洋为始祖,颜子溪派居平阳。二十一世颜廷芝迁福州,颜廷福迁同安,颜奎迁长乐,颜清、颜侃迁居田寮,颜平川派居普宁桂梓林、山柄,颜才艺居派潮阳峡山拱桥,颜光迁派澳头,颜清裔孙多迁台湾。二十五世颜振南迁居浙江瑞安梅底。二十七世颜良谟派居福州。二十八世颜孟开住海丰大坑桥头或大垵。
五十、福建省政和县赤溪颜氏 据 福建省政和县澄源乡赤溪村《鲁国序谱》记载,颜真卿殉国之后,“其族众散而处于各州里者,不知几许人矣。缘由常山(浙江)入闽者,则曰元浩。”颜元浩居柘 浦(今浦城县)之南,生二子,长子颜庠,次子颜祁。五代时颜祁仕后晋为巡案。颜庠生子二:颜从仁、颜从智;颜祁生子三:颜从义、颜从礼、颜从信。颜从信生 子颜虬松,由明经而仕后汉隐帝朝(公元948-950年)为通事。时逢五代时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朝政腐败。加以汉代以后道教勃兴,颜虬松受道家思想影响 颇深,厌弃仕途,崇信道家修炼之术,即弃官南游,在闽北政和望浙山(建瓯县与政和县交界处道教名山)遇到与他有同样思想而弃官的谏议大夫吴十七,两人十分 投契。后吴十七定居瑞应场(今政和锦屏),而颜虬松则与浙江庆元县举溪人吴丙六演法于百花岩,由是以救人为主,世称“颜公”。颜虬松过赤溪,见其峰峦挺 秀,溪水潆洄,树林蓊蔚,鸟声上下,不觉四顾而曰:“惟此可以家焉!”其后后裔子孙世居于此。至宋代其裔孙、任浙江宁海县令颜时举生子三:颜九郎、颜十郎、颜十一郎。次子颜十郎之长子失名,徙居古田县,后有一支迁宁德霍童;三子颜十一郎之次子也失名,徙浙江温州府管下。赤溪村现有颜氏后裔132户,780人。
五十一、福建省安溪县颜氏 据《安溪颜氏族谱》记载,福建安溪颜氏为颜仁郁十三世孙、青礁颜慥第八世孙颜荣,于元代开基紫泥(今兰田乡乌土村)为始迁祖。后裔现有2000多人,繁衍黄柏村800多人,山内寨村400多人。颜荣于元朝年间建颜氏宗祠,位于紫泥村银瓶山下,向朝天山,原貌完好。颜荣三世孙生子二:颜必成、颜必广。颜必成建夏祖堂,颜必广建上祖堂。颜必成三世孙正辉移居芦田,于明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南祖堂,后裔现有350多人。颜正辉三世孙颜南峰移居员潭,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建祖庙“峻德堂”,后裔现有2200多人。颜南峰六世孙颜台辅后裔清代移居福建漳平宁洋村,建新兴祖堂。现有人口400多人。颜必广三世孙颜茂庄移居南安大宇村(今南安市伦仓),后裔近2000人,并迁居安溪参内乡罗内村,有近500人。颜必广后裔颜万顺迁居安溪县城南街文庙旁边,后裔现有100多人。
五十二、福建省金门县(浯江)颜氏 据 《浯江颜氏族谱》记载,福建浯江颜氏系颜仁贵第六子颜必和,於宋初由福建永春达埔洋头迁徙居同安县浯州颜厝乡(今金门贤厝村)为浯江始祖。至十一世颜德泰 复自浯江而居前街;颜同元继自浯江而居后塘荷胪。十三世颜振祖且自浯江而居浦头。间有自浯江而散处澎湖、台湾者,自前街、后塘、荷胪、浦头等乡而散处漳浦 之碧溪、凤塘者,泉州之安溪坂头者,回迁永春祖居者,外徙至广东惠来者。颜必和生三子:四郎颜禧,五郎颜若佐、六郎未详。二世颜禧字纯瑕,随父自永春迁居银同浯州(金门)贤厝,卒葬金门,子一颜昇,字荣超,裔孙徙居浦头、东桥、龙溪、碧溪、澎湖、台湾等地。颜若佐,宋神宗时为柳州同知,生五子:八郎颜通、九郎颜达,十郎、十一郎、十二郎名字未详。三世颜通,居上仓;颜达住下厝。四世颜通长子十三郎,任武昌昭磨,后代不详;次子十四郎颜敏德,生二子:十九郎、二十郎;十五郎颜敬德住前村,生子三:二十一郎颜辉任泉州经历、二十二郎颜谊任无锡知县、二十三郎未详。颜豫子一:二十四郎。颜樟,宋翰林学士,子一:二十五郎颜德载。七世颜有年任知县,后裔未详。八世颜世修,字怀德,敦古道,闢异端,著有《崇正论》一书。颜梅新,翰林颜樟之曾孙,登进士第,后派未详。九世颜淳、颜一衷移居漳浦未详;颜必有,字克用,刑部尚书,无锡知县颜谊之曾孙。十世颜良惠任巡检事,后裔未详;颜以和移居同安;颜一本入赘为赴京首族后裔未详;颜一盛居漳州;颜景回入赘同安西市头陈十六郎家。十一世颜嗣宗,明洪武十九年进士,南京参猷,除严州经历;颜学箕、颜学裘迁漳浦。颜达,即九郎,系颜若佐(五郎)次子,生三子,十六郎后裔不详;十七郎颜豫,生子二十一郎;十八郎颜樟生子二十五郎。九世孙颜克信,生子颜淳;颜克权生子颜衷,俱徙漳浦后裔不详。传至十一世孙颜德泰,为同安前街岳口、军村、鳌头为始祖。颜禧(四郎公)派下:十五世颜文瑛移居碧溪造基创业;颜文达徙居银同前街。十六世颜宝生,明永乐进士,除广东肇庆府四会县令,政绩卓著,被誉为“岭南一人,广海独步”。四郎颜禧后裔有迁回永春者,明嘉靖进士颜会曾孙、万历进士山东巡抚颜继祖于浯州徙居漳州凤塘。孝子颜应佑因兵难失母所在,访求二十六年足迹遍海内,至云南蜻蜓岭始负归同安,士君子皆歌诗以嘉其孝。嘉靖年间颜弘,字笃任,住浯州小径。颜敏德长子十九郎,十五世孙颜宜静,颜宜远,徙居安溪板头;十世孙颜文琏,字汝荣,生二子:颜仕源,颜洞源,为同安后塘、安炉始祖。颜同元派下:十 一世颜洞源(同元),字廷旭,号顺兴,由浯州迁同安长兴为后塘荷胪开基始祖,生二子:颜免儿、颜仙儿。十二世孙颜免儿,生四子:颜良宽、颜良慈后裔谓东厝 派,颜良恭后裔居詹厝,颜良义居安炉西头。十五世孙颜光文,生二子:颜德显、颜德玉,无传。颜光阴,生二子:颜德耀,颜德器。颜德器生四子颜有学、颜有 功、颜有朋、颜有诲(后称四大房),廿一世孙有迁台湾者;颜有纬,生子颜奇春,颜奇春生颜仪,颜仪生颜殿,颜殿子二:颜佛、颜起俱住台湾。十八世颜儒迁居广东惠来县神前楼下宅乡。二十世颜长卿,号及人,与族弟颜孔辅、颜孔嘉及侄辈颜志桢共同倡建玉堂祠宇。颜孔辅并建前街祠宇,修造同安县文庙、朱子祠、大西桥等,载入《同安县志》。二十一世颜提、颜部、颜府、颜汪、颜省、颜笃俱住台湾。颜兔儿裔孙部份住后塘、安炉西头、安炉东头。前街颜德泰派下:十一世颜德泰明初自浯江迁同安东门外前街,十四世颜宽睿往住白礁。十六世颜惟韬生二子迁广东,颜惟騂生一子也迁广东;颜惟珍徙卢岭。十七世颜有则子一颜养心,传至四世俱出住周山窑,后裔未详。十八世颜养美、颜养天迁居新墟;颜养达子一出居漳浦。十九世颜六娘出居漳浦;颜启质、颜启蕴住周山窑;颜启清、颜启玉、颜启彩、颜启炤、颜启焕、颜启聪俱住岳口;颜启春、颜启忠迁江西;颜启清迁河南。二十世颜世庚迁江西;颜世都迁长泰。二 十一世颜衷住漳州;颜英、颜贤、颜正爱、颜正鳌、颜正迎俱迁台湾;颜玉圃由岳口移住辜东保鳌头乡;颜苟园,为人孝友毅正,尊礼师儒,倡建金门前街祖先祠 宇,并于东岳保重建明朝邑侯洪世俊祠;颜正昌居台湾,子一颜灿住台湾北路斗六门西庄;颜正顺住台湾北路湾里街,子一颜厚与父同住。二十三世颜轮建、颜轮成、颜轮溪俱住台湾。存德堂:二 十五世颜子綮,字凌万,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携二弟由同安县东门外后塘乡至金门,擬到台湾,金门贤厝乡族叔颜向芳将其留住金门修纂家乘,并资 助其开设存德药铺于后浦,后又开设存心药铺于新街,子一颜景耀,裔孙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存德堂药铺后交其弟颜子照执掌。颜子照,字汪若,清道光十二年随兄由同安至金门,承兄医道,世称时医,同治六年获钦赐举人,子四颜清耀、颜顺耀、颜静耀、颜善耀,世居金门。二十六世颜清耀曾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回同安会同诸族长,募捐修理金门祖庙;颜顺耀以儒士继承医道,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开张存仁号药铺。二 十七世颜臣祯,日冠侵占金门时带全家避难于厦门鼓浪屿,夫妻相继病亡于此,子四:长子颜联科客南洋;次子颜联甲旅居新加坡;三子颜联元避难卒于鼓浪屿;四 子不详。颜臣辑殁于实叻,子二:颜希农客印怪吧东,后裔不详;颜天乞旅居新加坡亦不详。颜臣寓民国后旅居印尼吧东,有一子三女,均在南洋。颜臣敏1936 年创存德伯记药铺于模范街,五子三女;颜臣宇继承祖业医道,热心公益,曾任金门县建设协会委员,子三:颜西岳、颜西川、颜西林,女四颜月彩、颜月仙、颜月 池、颜仙女。二十八世颜天章侨居菲律宾,1946年卒于旅居地。颜西豹侨居马来西亚,殁于马来西亚古毛埠。颜西龙1936年毕业于江苏无锡针灸学 校,抗战胜利后曾任金门东门保保长,旋南渡新加坡,殁于马来西亚吉隆坡。颜西彪卒于台湾永和镇。颜西岳曾旅居南洋,后回祖国大陆,曾任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 长等职,卒于厦门。以上浯江颜氏现已传至八十代。
五十三、福建省仙游县颜氏 据《仙游颜氏谱史》记载,仙游颜氏后裔是入闽始祖颜洎的三季子颜仁贵裔孙,其一是颜仁贵长子颜必敬十二世孙颜细治,其二是颜仁贵次子颜必正十八世孙长房颜茂聪,先后从福建永春迁仙游肇基立业。 颜细治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由永春迁仙游大蜚山郑史桥,其六世孙颜云居迁居格峰村,颜竹峰迁居锦峰。其后子孙繁衍,聚族硕昌。颜茂聪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由永春达埔下荇迁仙游东乡折桂里麟溪(今榜头镇溪尾村),其七世孙颜元郞迁枫亭花园肇基立业,民国期间匪乱,其后裔部份散居枫亭镇九社、溪南等村。仙游颜氏后裔现分居城东镇郑史桥、大济镇大济街、龙华镇平原村、金建村,鲤城镇,榜头镇榜头街、坝下街、赤荷村溪州,枫亭镇枫亭街、九社村、溪南村、秀丰村。此外还外迁惠安县涂岭洪厝坑、台湾省以及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仙游颜氏后裔1994年总户数1331户,有6027人。
五十四、福建省连江县颜氏 据 福建省连江县坑园乡颜岐村颜氏,居住在岐峰村4000余人、洋边村1000余人。据该村谱载:唐僖宗时避黄巢乱,鼻祖颜果仕唐随王潮入闽,卜宅于连江洋边 石狮兜,其后裔世居于此(注:永春仁郁谱记,十世颜维魁迁居连江颜奇。厦门市青礁颜氏家庙碑记捐银修家庙中有颜果,但颜岐村颜氏未承认是颜仁郁之后)。
五十五、福建省宁德市颜氏 居住于宁德市霍童镇后街等村,有人口4000余。该地颜氏族谱记载,始祖颜通四由建宁府西关内迁此。经颜金训考证,该地另有颜仁郁十五世孙颜象陆徙居,颜仁贤八世孙九郎一子由政和县赤溪村迁古田县,后迁火桐(霍童同音)。该地颜氏承认是颜仁郁、颜仁贤后裔。
五十六、福建省平潭县颜氏 始祖颜伟、颜良于清康熙年间由永春迁入。颜伟后裔居流水镇大埕村;颜良后裔居中楼乡大坪村,沄中镇车引村。
五十七、福建省莆田市颜氏 莆 田市萩芦镇潭中村上球颜氏有36户,200多人,始祖颜朝元。新县镇外坑村上溪底颜氏始祖为颜福爵,由南靖县马坪下尾村迁来,现有颜氏30户,160人。 分支萩芦镇潭中村上球及福清市渔溪柴桥头,有70多人。莆田市灵川镇云庄村下后亭颜氏45户,260余人,始祖由南靖县迁来,另有颜厝村人口不详。
五十八、福建省平和县颜氏 据《平和世系》记载:复圣五十代孙颜慥为青焦始祖,传十世至颜贵来系颜希明长子,进士,仕南勝尉,隐居平和县,后传至十世(即复圣六十九代,颜慥二十世)。颜宗顒号太和,字秉烈,配何氏,生三子:颜春贵、颜春富、颜春和。由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平和县徙居广东海丰县定居为海丰始迁祖。长子颜春富,配杜氏,生四子:颜文财,字东泉,徙居陆丰县八万镇颜厝村;颜文进,字锦泉,徙居海丰县陶河镇雅卿乡;颜文炳、颜文美徙居潮阳。次子颜春贵配兰氏,生三子:颜文清字清江,徙居普宁县麒麟镇牛发乡;颜文贤,字清泉,徙居海丰县陶河镇大坑乡;颜文庆,字振容,徙居陆丰县湖东镇东夏宫村。三子颜春和,配叶氏,生五子:颜福鸾,居海丰县桐埔乡,后裔居红草镇东夏宫;颜飞鸾,徙居海丰县桐埔乡;颜富鸾,居陆丰县新安乡马鞍村;颜青鸾,徙居陆丰县碣石镇;颜钦鸾,徙居海丰县桐埔乡。
春富世系:七十二代颜荣玉,号南畴,系颜文财子,由福建龙岩徙居海丰县八万颜厝村;其后孙颜广叠居海丰县陶河镇下昂村;颜宏辉徙居新宁县(政台山);八十二代颜良兴徙居颜德平徙居广西柳州市;颜娘英徙居香港。现已传至八十五代。
荣恩世系:八十二代颜雨水,徙居惠东县吉隆镇;颜经徙居广州市。现已传至八十五代。
永熙世系:颜永熙,讳应熙,字耀祖,复圣七十三代孙,颜宗顒五世孙,居海丰陶河镇。其后裔复圣七十五代孙颜秀俊、颜秀杰二人徙居东冲镇丁家声村,迁居陆丰县南塘镇后圣乡;八十一代孙颜水龙徙居南塘镇志显村。现已传至八十五代。
文炳世系:复圣七十五代孙颜日亮,名亚一,徙居洋安桑园;颜日辉徙居惠东县黄布东门。现已传至八十五代。
镇万世系:已繁衍至八十六代复圣七十一代孙颜继蓬,徙居汕尾市东社;七十二代颜昌快,颜金厚徙居惠东县;七十三代颜经缺,讳经允徙居香港;七十八代颜德宣,字宣光徙居大坑;颜德奎由大坑徙居下昂桥村;八十代颜克定徙居汕尾市大街巷;八十一代颜金厚,颜妈快二人,徙居惠东县,颜大九徙居汕尾市东社;颜乃色徙居青草;颜昌南名国南,徙居香港;颜昌瑞徙居汕尾市;八十二代颜经挂名妈妹,颜经流名乃树,徙居香港。颜礼秋徙居马宫镇;颜潭遇,徙居海丰县南门礼堂前街;颜经盛徙居香港;颜经钧徙居汕尾市;颜经满徙居香港。八十三代颜泽僯,徙居城东镇汀州乡;颜金棠,徙居香港;颜纶坚、颜纶超、颜纶实、颜肯江徙居香港;颜纶芳居香港;颜纶波居台湾;颜挂水徙居香港;颜纶枝居香港;颜子灵徙居汕尾市;颜纶让居香港;颜纶勇居香港。八十四代颜春泉迁居青草圩;颜招郡名友瞆徙居香港。
壶万世系:颜宗顒(字太和)六世孙颜玉盛,字壶万,第三子颜秀坤,开基陆丰县南塘镇后圣乡,后裔子孙颜妈徙居泰国;颜毓乾、毓秋徙居香港。其世系已传至八十五代。
春贵世系:颜春贵,讳恭让,系颜宗坄次子,生三子:颜文显,颜文贤、颜文庆。颜文庆由平和县徙居陆丰县湖南镇南田乡;颜文显长子,颜守承,字添功,徙居普宁县牛发坑,其世系已传至八十五代。
清江世系:颜 清江,系颜宗顒之孙,开基潮阳石坑,迁居普宁县麒麟镇牛发坑;十一世孙颜列加、颜列贤、颜木城、颜刊加徙居泰国;颜列钦、颜列怀、颜列熟、颜列河徙居越 南;颜春水、颜列鸿、颜列岁名腊,颜列静、颜列潭徙居马来西亚;颜列宁徙居汕头市山东路;颜亚茂徙居法国;十二世孙颜承美、颜乾清徙居泰国;颜光荣、颜光 华徙居法国;颜金泉徙居澳州;颜加成徙居河南郑州市;颜承明徙居台湾桃园县;颜春荣徙居广东韶关市。该世系已传至八十四代。
文庆世系:系颜宗顒七世孙,由普宁县麒麟镇磨石坑徙居牛发坑。九世颜贤茂,迁居惠阳;十世孙颜朝容居马来西亚;颜春兴、颜春明居泰国;颜朝月,居马来西亚槟城;十一世孙颜春水,徙居马来西亚,该世系已传至复圣八十三代。
士魁世系:颜宗顒十一世孙颜定衍徙居东坑潭仔村;十四世孙颜经双徙居香港;十五世孙颜纶如,颜纶板徙居香港。该世系已传至复圣八十五代。
仰清世系:颜士魁系颜宗顒六世孙,徙居遮浪田寮开基。十五世孙颜纶联,徙居中山县;颜纶伟徙居香港;颜纶明侨居加拿大;颜志权徙居澳州。该世系已传至八十五代;
统清世系:系颜宗顒五世孙颜尚四子颜宗达字之敏,徙居东冲镇丁家声村;十二世孙颜荣赞由丁家声村迁居汕尾水仙爷边;十四世孙颜纶坚、颜纶廉、颜纶宣、颜纶君、颜纶彬徙居香港;颜纶晓徙居宝安市西乡颜纶彪徙居江门市;颜纶聪徙居深圳市;颜纶宝徙居澳门。颜茂动系颜宗顒九世孙由丁家声村徙居汕尾市花开区开基。十五世孙颜义和、颜义法、颜鲁光徙居香港;该世系已传至八十五代。
耀清世系:颜昌猛四世孙,颜宗顒十六世孙,复圣八十四代颜泽南、颜泽雄、颜泽存、颜泽群徙居香港;颜泽宇、颜泽宜、颜泽宁、颜泽彦徙居深圳市;颜泽伟徙居加拿大。颜昌明之孙颜宝川徙居香港;颜昌期之孙颜纶勝徙居香港。颜哲通,系颜宗顒九世孙由大坑迁居马宫镇长沙乡。其子颜特 赞开基长沙乡圩西;颜宗顒十六世孙颜招信、颜招奎、颜招隆、颜招銮徙居香港。该世系已传至复圣八十六代。
春和世系:颜 春和,系颜宗顒三子,生五子,长子颜福鸾裔孙居红草镇十和乡东夏宫村,已传至复圣八十五代。次子颜飞鸾裔孙颜廷武徙居惠州淡水;颜廷赋、颜廷耀徙居四川威 远县颜家坝,已传至八十五代。三子颜富鸾裔孙徙居陆丰县碣石村,已传至八十五代。五子颜钦鸾,字庆武,徙居陆丰县桐 埔南门房,已传至复圣八十五代。
梅陇世系:颜弘信,系复圣七十一代孙颜宗顒侄孙,清未,颜闻祖之裔徙居海丰梅陇为始祖,已传至复圣八十五代。
青湖世系:系复圣七十一代颜愷丰,徙居海丰县公平镇青湖村为始祖,颜宗顒侄孙,已传到复圣八十五代。
汕尾世系:根据台山县颜氏后裔忆述:颜启贤系颜慥二十五世孙徙居汕尾镇(今汕尾市),已传至八十五代。安溪、乌士世系:颜荣,系复圣五十八代,徙居福建安溪县兰田镇紫泥为始祖。元泰定间历官至户部尚书。已传至七十五代。
龙德世系:颜龙德,字所完,系颜慥十四代孙,其子颜创碣,字芦予,徙居惠来县隆江镇碣石开基后裔传至七十九代。
潮阳世系:颜州珥系颜慥五世孙,恩官潮少卿,先居潮州,后徙居潮阳东溪头。已传至复圣七十八代。
连平世系:颜汲,系复圣六十六代,於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庚午徙居广东连平县为始祖。已传至复圣七十五代。
沁溪世系:颜沁溪,系复圣六十五代孙,颜慥十六世孙,徙居广东 潮阳县,已传至七十七代。
濓溪世系:颜濓溪,系颜慥十六世孙,徙居潮阳洋乌都桂梓林(今普宁县占垅大树脚),颜廷爵,於清朝时期因谋生而徙居海丰县青草镇为始祖,已传至复圣七十三代。
五十九、广东省海丰县颜氏 据 《广东省海丰县颜氏族谱》记载,福建漳州青礁颜氏十四世颜贵来元末明初因避兵燹之祸,隐派福建平和县新埔岭竹仔脚乡,为平和县始祖,历十一世至颜宗颙。颜 宗颙之孙颜文进、颜文贤、颜飞鸾和曾孙颜荣玉、颜畴等入海丰(包括潮阳、诏安等),分散定居,故尊颜宗颙为海丰颜氏始祖。颜宗颙侄孙颜弘信、颜恺丰随颜文进、颜文贤兄弟入海丰,分别定居于梅陇镇、公平青湖。清代乾、嘉年间颜希哲苗裔颜廷爵以经商身份由潮阳县洋乌都、黄陇都、桂梓林、汕柄、浮洋、拱桥、沟尾等地迁入海丰县青草墟(今汕尾市城区红草镇),为海丰县青草颜氏始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颜世茂由广东省台山县迁居汕尾镇(今汕尾市)。
六十、广东省连平县颜氏 据 《广东省连平县颜氏族谱》记载:颜子五十世孙颜慥由永春迁居漳州青礁,为青礁始祖。至六十五世颜旦迁龙岩缘岭,为缘岭始祖。颜旦后裔六十九世文厚为连平一 世祖。其后裔、颜子七十三世孙颜振耀于明崇祯初年随紫金县令牟应寿任职连平始到连平定居,为州署文案。后颜思恭、颜思宽、颜思惠、颜思义四房子侄相继从闽 之龙岩缘岭迁至连平,力创家业,遂成连平望族,甲于粤东。故颜振耀为连平开基始祖。后连平颜文厚派下子孙,经十数传,又繁衍发展外迁,现分居于黑龙江省, 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上海市,安徽省庐江县,浙江省,广西自治区,江西省九江市,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贵州省贵阳市,广东省内广州、深圳、珠海、汕 头、韶关、顺德、东莞、新会、从化、中山、英德、南海、河源、惠阳、龙门、翁源等及香港、澳门、台湾省和美国等。2000年10月统计,连平县九个乡镇共有颜氏后裔485户,2816人,其中男1403人,女1413人。连平三修《颜氏族谱》记载:颜回四十四代孙颜翊,系颜弘式次子,生三子:颜普、颜洎、颜遴。次子颜洎,由江西迁入福建为入闽始祖。后生三子:颜仁鼎、颜乐、颜裴。次子颜乐生子颜林,颜林子颜慥系颜回第五十世孙。颜慥字汝实号朴奄,恩贡生,任福建漳州教授,卸任后,由福建德化县归德里徙居龙溪县青焦。故颜慥为青礁开基始祖(今厦门市沧镇焦乡)。颜慥生二子:颜维博、颜维约。颜慥十六世传至颜旦,系颜华明(千二郎)长子,又从龙溪县青焦乡徙福建龙岩缘岭河口村,故颜旦为龙岩缘岭开基始祖。六 十六代颜旦在缘岭创业五世,其曾孙颜文厚生有六子:颜思恭、颜思宽、颜思信、颜思敏、颜思惠、颜思义。又四传人口日盛,非缘岭之地所容。颜文厚第五世孙颜 振耀字端明,号一达,系颜云林子,於明崇祯三年庚午(公元1630年)只身到广东永安(今紫金县)任职。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颜振耀被聘为连平州署 文案师爷,随后,回原藉福建龙缘岭河口村将全家并族侄颜测南、颜佑英、颜若标等人相继从龙岩缘岭迁至连平。故颜振耀为广东连平开基始祖。颜文厚派下后裔子孙经数十传,又蕃衍外迁。颜泽滋、颜小锋、颜本政、颜本琦、颜威廉徙居美国。颜 永兰、颜宝华、颜瑞祥、颜沛霂,颜爱中徙居台北市。颜立刚、颜立伦、颜武刚、颜武金徙居黑龙江斯里木;颜连斌徙居云南曲靖县。颜佩明,颜锦昆、颜锦辉徙居 云南昆明市。颜亚石、颜雪中、颜尚农、颜鸿润徙居江西。颜怡辉徙居广东顺德市。颜保康、颜保宁徙居龙门县。颜国良、颜青森、颜树周徙居广东惠阳市。 颜永 福、颜炳昌徙居广东东莞市。颜圣伟徙居深圳市。颜佛森、颜伟希徙居香港。颜福怀、颜伟忠等徙居河源市。颜自然、颜继洪、颜焯俊、颜焯昆、颜福如、颜焕权、 颜伟玲、颜恩贤、颜文显、颜永椿、颜京生、颜徙居广州市。颜家璜、颜逸横、颜文略、颜官录徙居广西省。颜光晃二子,颜劲夫、颜焕优、颜焕练、颜焕军徙居珠 海市。颜雄彬徙居从化县。颜权波、颜志坚徙居中山市。颜寿明徙居浙江省。颜本诚、颜本英、颜焕英徙居香港。颜永道、颜永达徙居广东汕头市。颜泽湛、颜泽 宏、颜泽英、颜泽霜徙居安徽庐江县。另外,徙居贵州省贵阳市、上海市、南京市、韶关市、英德市、翁源县、南海市、新会市等地。
六十一、广东省南海市颜氏 据南海《蟾步房颜氏族谱》记载:颜翊家居江西永新双乳峰下,生四子,光祖、光祚、光胤、光先。长、次和三子未详。第四子颜光先,曾仕宋广东亷访史,於宋咸平年间,由江西迁入广东南海盐步颜边村。生三子:颜德容、颜德威、颜德盛。长子颜德容,字盛中,号三一,随父宦粤,遂卜居盐步颜边村,为颜边开基始祖。生三子:颜希文、颜希圣、颜希贤。次子颜希圣,字子鬳,有二子:颜延立、颜延英;其长子颜延立,字本直,配陆氏,生子颜附凤。颜附凤,字应祥,配陈氏生三子:颜复、颜膺、颜卓。颜 附凤长子颜复,字复之,系颜德容六世孙,生有四子:颜应龙、颜从龙、颜和龙、颜友龙。其后裔不详。次子颜膺,字善之,生子颜铸,字子用,徙居南海大揽,无 传,以颜嵩次子颜尧叟为嗣子。三子颜卓字冠之。生子颜嵩,仕宋真阳令,配伍氏,生三子颜玙、颜尧叟(出嗣从伯颜铸)、颜琮。颜嵩长子颜玙徙居广东石洞(即大市街)其后裔又分居长乐;其后裔不详。颜 嵩次子颜尧叟字南山,仕宋为粮出使,出嗣从伯颜铸,生二子:颜吉、颜玉。颜吉,字志翁,号清轩,居南海盐步(为南房);颜玉,字惠翁,号朝宷,居尖、河南 朱紫岗,(为北房)。颜吉九世孙颜希稷,徙居六甲;十二世孙颜鹤徙居广东从化;颜观光徙居广东顺德。颜玉十二世孙颜之寰徙居广西南宁;颜凤佳徙清远县;颜 士贤徙居广西。颜嵩三子颜琮迁居小官田,生二子:颜熙、颜俊英。颜琮八世孙颜亚显,又名世显,徙居广东阳江独州都第二图为始迁祖。颜琮十二世祖颜贤能,徙居江浦里,其后裔称为江浦房。颜三弟之孙颜真举徙居广东增城为始迁祖。颜三弟第三子颜德润入赘迁居佛山迳定居。广东南海蟾步房颜氏后裔谱载传至复圣七十四代。
六十二、广东省粤东颜氏 据《粤东颜氏族谱》记载,鲁公颜真卿三子颜颀任浚沂尉。四十三世颜翊任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令,留居双乳峰下,为永新始祖。四十四世颜光先任广东廉访使,宋咸平年间就居南海县蟾步颜边村,为颜边、大榄、浦南、丰田、仸迳、中布颜氏之开基始祖。五十世颜鹰由颜边迁居大榄。五十二世颜琮赘居小丰田。五十五世颜德润入赘佛子迳,迁居西樵江浦之浦南。五十六世颜贤能迁中布。鲁公颜真卿七子颜頵初授司马,迁广平太守。至四十五世为迁闽始祖颜洎。五十世颜慥迁龙溪县青礁为青礁始祖。六十四世颜濂溪为迁粤东潮阳县始祖,潮阳县桂梓林之山柄、福潭、沟尾、拱桥村尊其为始祖。六十五世颜旦(千二郎)迁龙岩州縁岭。六十九世颜文厚,颜旦元孙迁居连平县城内为连平一世祖。六十八世颜明达、颜瑞鹏迁海丰县为海丰初世祖。六十九世颜文进迁居大坑、颜文贤卜居高埔。七十世颜玉冈迁居梧桐埔。七十二世颜定茂由大坑迁居陆丰县梅陇为陆丰始祖。六十七世颜春和迁居八万。七十世颜南畴迁六板桥。七十五世颜纯正由闽泉晋江县迁安平镇。四十六世颜仁郁传至七十一世颜廷睿迁广州西关为西关初祖。七十一世颜廷昇迁居惠来县华湖为惠来一世祖。鲁公颜真卿八子颜碩传至五十一世颜岐,世居浙江湖州,南宋高宗时迁居广东南雄县为南迁始祖,衍分南海县唐夏。五十三世颜谦、囗囗世颜彦蕃由唐夏迁从化县颜村。五十五世颜虞亮宋朝理宗年间奉父木主迁居古冈州今新会城颜家巷。明初六十世颜世应迁居新宁海宴那陵乡为肇基始祖。七十世颜成贵由新宁占籍恩平县双鱼村,自南雄迁高州茂名利坑,为茂名初世祖。五十七世颜唯善、六十七世颜容舒由茂名迁居电白县梅珠岭,由南雄迁番禺县园下为番禺始祖。五十五世颜子贤自园下占籍南海县沙涌。五十六世颜永广由南雄迁南海县西樵之桂埔为桂埔始祖。五十五世颜云岩由冈州迁籍顺德县之容奇为始祖。五十八世颜全冈由颜家巷迁居城外石狗嘴。六十世颜世昌由石狗嘴占籍香山县小榄乡。六十八世颜联成、七十六世颜鹤云迁居新会城东华里。六十世颜世通自冈州迁英德县冼马塘。六十世颜世亮、六十一世颜丹迁居阳江县石滩雁裡村,为阳江始祖、迁阳春之长塘寨始祖。六十五世颜嘉富迁阳春县蟛蠏湾为其始祖。六十八世颜茂似迁信宜县东镇为信宜初世祖。七十三世颜翠屏、五十八世颜宏亮由冈州迁居化州白沙,为化州始祖。颜宏亮之子颜三甫,宋乡进士,字均实,为化州白沙房,支派衍分广西。
六十三、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颜氏 据《广西防城港市颜氏族谱》记载,开基始祖为颜三甫,字均实,号朴巷,江西南昌县人,宋朝进士,随宦至广东,居化州城东霞街村。颜三甫生子三:颜孟玉,迁信宜;颜仲玉,迁茂名;颜青玉居化州。五世颜宗佩明朝初年由吏往广西陆川,始居陆川。六世颜念生子三:颜大郎居莲塘村大科口;颜二郎居山疏垌村;颜三郎居霸子村。十三世颜庄清初由陆川迁博白山角村。十五世颜宏文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携四子颜可魁、颜可智、颜可信、颜可容迁钦防,居石岭村。后四子分居,颜可魁后裔住山塘,颜可智后裔住那纳,颜可信后裔住石岭,颜可容后裔住横江。宏文支谱载:宏容源下:十七世颜有宣居那梭滩潭官塘,颜有经居华石上高坪,颜有穆居华石中间坪,颜有彬居华石下低坪。宏魁源下:二十世颜储文住广西,颜储焯住香港,颜储经迁广东英德。二 十一世颜昌材、颜亚保住宁明,颜中材居东兴,颜云材居广东肇庆,颜科材居防城,颜紫材居四川叙永,颜玉材、颜统材住台湾,颜硕材住美国,颜雄材住香港,颜 雍材居柳州,颜煊材、颜周材住越南,颜刚材出走越南等地,归国后移居广东四会,颜爱国居江西南昌师大技术学院,颜参材1954年赴越南芒街后转台北定居, 颜翔材生四男二女,二男住澳大利亚,二男住美国,颜绪材1950年经越南旅居美国住洛杉矶。二十二世颜训广居钦州,颜训军居防城,颜训武1953年旅居越南,1989年迁居美国,颜训强居南宁,颜训标住美国,颜训忠住英国,颜训英住越南西贡,颜训宇住缅甸,颜训山、颜训星住龙州,颜训龙居东兴,颜训寿居融水,颜训云居广东。宏智源下:十八世颜祖正、颜祖华徙居越南,后裔颜永材于越南排华时回国居广东湛江海康火炬农场。十九世颜德巨妻及子颜储璋徙越南北光县,颜储玉徙越南河内后徙西贡,颜储深1979年由越南北江回国定居福建,颜七姑在越南排华时回云南后徙英国伦敦。二十世颜储琏、颜储君、颜储八居越南。二 十一世颜淑贞与夫黄祥松住美国,颜家材住台湾;颜旺材、颜定材迁云南,颜嵩材迁湖北,颜三材住越南后回云南,颜人材1994年移居北海市,颜爱芳与夫吴南 泰住广州,颜群芳夫妇由越南胡志明市徙澳大利亚帕斯市,颜足材居南宁市,颜瑞辉居凭祥市,颜龙材居钦州市,颜天材、焕材居广州市,颜齐材居广东茂名市。二十二世颜训锋住香港,颜权居桂林市。宏信源下:十九世颜德丰徙越南西贡市,颜德福、颜五伯徙越南。二十世颜储演居北京,颜储潮居广州市,颜储智居合浦。二十一世颜田材居钦州市,颜朗材、颜立材、颜宪材居北京;颜芹东居美国,颜琳居德国,颜建材居香港,颜京材居意大利;颜惠英居合浦,颜彩英、颜乐材、颜丽春、颜丽霞、颜丽艳居深圳市,颜宏居北海市。二十二世颜霞居合浦,颜春梅、颜春兰、颜训斌居广州市。宏容源下:十九世颜德宜、颜十四、颜德宏徙越南;颜德彤住钦州稔子坪。 二十世颜储贤、颜储谋徙越南,颜储进徙越南后定居加拿大;颜储龄、颜慧良居南宁市,颜储基居广东湛江市,颜储辉居美国。二十一世颜权材、颜立村住美国,颜华材、颜秀材居加拿大;颜贤材居广东,颜永材居广东保安县,颜成才居钦州市,颜芹材居台湾,颜珍材由越南回广东合城农场居住,颜醒材由越南回广东同湖华侨农场居住,颜英材由越南回广东金城农场居住。二十二世颜谦克居广州市,颜训强居柳州。宏秀支谱载:颜宏秀子三:颜可升、颜可贤、颜可观。颜可升子颜有荣、颜有贵迁防城米蒟;颜有贵后裔又迁华石滩浪;颜可贤子颜有寅住山角圹头铺;颜有初子颜祖祥住米蒟;颜有禄后裔颜储芬住防城街;颜储云迁广东海康;颜有章后裔颜储明住防城牛角山。宏纪支谱载:颜宏纪子三:颜可珍、颜可章、颜可祥。颜可珍子颜有晟剿匪阵亡,子孙住华石;颜可章子颜有泰住那宣,颜有华迁防城中间墩,颜有旗住山角水圳;颜可祥子有恂后裔迁北流,颜有为后裔住山角村,颜有林后裔迁南丹,颜有训后裔迁北流。二郎支谱载:六世颜念次子二郎后裔世居山疏垌村,十九世颜锡镛曾经商于防城,破产后到那纳村颜炳臣旧屋居住,1950年迁华石。二十世颜福禄曾任中共合浦县委副书记。二十二世颜雄石住广州,颜雄佳于1999年移居加拿大。嘉儒支谱载:十二世颜嘉儒子二:颜润和,颜兆熊。颜兆熊后裔二十世颜储新旅居越南;颜储坤由东角大石头队迁防城经商。二十一世颜雄材居防城。另外,广西横县颜氏先祖,由福建漳州西桥,迁居横县下颜村,后裔散居南宁、邕宁、桂林等地,已繁衍十八代,具体情况不详。
六十四、四川省剑阁县颜氏 据剑阁《颜氏族谱》记载:剑阁颜氏鼻祖颜山,原系陕西省凤翔府富平县人士,自明朝末年经商贸易入川,定居嘉陵,置买浩口一处坝地,生子颜龙岗等,置买江口白云山两处坟茔,又买石口子鲁弓河两处田地,各居一处,代代相传,现有人口千余人。
六十五、台湾颜氏 据 台北市颜钦贤编修《颜氏族谱》记载,福建省安溪县乌涂乡黄柏保村颜浩妥,为元朝户部尚书颜荣二十七世孙,于清乾隆年间渡台,承造下大肚溪石礐,经营十余 载,适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大荒,资本耗尽,乃弃工归里,旋卒。至清嘉庆间其子颜玉蘭、颜玉赐,又相携渡台,在下台湾登陆,滨海而居,以渔为业。 不久,遭漳泉械斗之难,举家避乱,移北部暖暖碇内庄居住。颜玉蘭传颜斗文、颜斗双、颜斗猛。颜玉赐传颜斗于、颜斗却、颜斗博、颜斗点。凡居碇内五十年。咸 丰三年(公元1853年)之乱,宅舍俱焚。乱后,陆续恢复基业。当颜玉蘭兄弟聚居碇内,与同宗十八人,结为宗团,置公业,称为颜荣公派。其后分为四支,即 北投悌支、十五份孝支、峰仔屿信支、北势湖忠支。继而族谱重修,家塾设立,子孙渐由农业,而进于实业。据《颜圳颜溪田颜溪波渡台世系图》记载,安溪颜荣派下二十七世孙颜政道,于清代乾隆年间,由福建安溪县积德乡宗信里山内寨乌塗堀沟崙厝渡台谋生,为渡台始祖。生子三:颜仁和、颜粒、颜武。二十九世颜仁和生子三:颜泉、颜乌碱、颜年。三十世颜泉生五子:颜添、颜鬥、颜太元、颜红、颜贵,已衍至三十三世。颜乌碱生三子:颜木林、颜六、颜受。三十一世颜木林,生子颜金打。颜金打生子二:颜国泰、颜国清,已衍至三十四世。颜六生三子:颜圳、颜溪田、颜溪波。三十二世颜圳,生三子:颜国年、颜国松、颜国文。颜国年生二子:颜永昌、颜永裕;颜永昌生一子颜宏光,颜永裕生一子颜志光。颜国松生四子:颜金贤、颜逸贤、颜金龙、颜俊贤。颜溪田生一子颜南星。颜南星生二子:颜伟钦、颜伟斌。颜溪波生二子:颜谦一、颜勝二。颜谦一生颜启贤、颜志贤。颜勝二生颜德安、颜黛莹。据台中市清水镇颜天财所保留颜氏渡台始祖颜梦弘世系图载,颜梦弘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渡台时间不详,生子二:颜舒禄、颜舒传。颜舒禄生四子:颜开吉、颜开居、颜开见、颜开水。颜开吉后裔表载已传至十一代;颜开居后裔传至十代。颜开见传两代后无嗣;颜开水传一代后无嗣。颜舒传生二子:颜开宗、颜开玖。颜开宗生六子:颜光燕、颜光兴、颜光泰、颜光来、颜光才、颜光麟、颜光发。其中颜光燕后裔传至十一代;颜光兴后裔传至九代;颜光来后裔传至十代;颜光麟无嗣。颜光泰、颜光才、颜光发移居南洋。颜开玖生三子:颜光滔、颜光暖、颜光意,三子均移居南洋。另有颜舒喜一支至第六代以后无传;颜舒雅一支已传至十一代。该表另有《颜三合派下血统图》,记载颜隆派下世系表。颜隆生子三:颜绫、颜缎、颜绸。后裔已传至八代
颜氏先人繁衍华南地方之经过
《新加坡颜氏公会十周年纪念特刊》
前 言
我颜姓宗人播迁华南一带,以定居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为最众。中国历史上较为有名之华南颜姓人士,亦以出生此三省者为多;至于华西南之广西,云南,贵州 诸省,我姓聚族而居,则极罕见。如以新加坡颜氏公会会员之祖籍而论,亦以来自闽粤二省为最多。 华北之黄河流域,原为我华族之起源地。周,秦以还,中原人士,渐向华中之长江流域拓殖,后又南迁于华南之东南丘陵地,以及粤流域。良以华北黄河水旱频仍, 且辄遭北游牧民族之入侵,华人于是相率南移,蔚成风气。我姓祖先,先自山东移往河南,唐末五季,又移居华中长江流域,后更由华中南行而达华南。 根据各县我姓族谱之记载,我姓华南祖先,最初定居于福建德化山区,(德化县之设置,颜文郁功绩最伟,我姓在华南之发祥地区)。以后,乃又南至广东,东渡台湾。 我先人入闽之最早者,文献可稽,当自景蓬莱茂公(颜景茂)开其端。按德化旧谱:景茂公为鲁国公(颜真卿)之孙,庀公(颜庀)之子,先居河南温县(地在黄河 以北,接近新乡,南渡黄河则为郑州、洛阳)。景茂初试左率府兵曹参军,后迁福州侯官县令。生四子:长为两浙湖杭通判;次为淮南卢州县令;四为潮州潮阳县主 簿,而其第三子讳芳(颜芳)字教先,“嗜宦途,乐山水游,结纳名流,道义相高,声名籍籍。金员外聘为西宾,留寓归德场(今德化)之归义乡。三年中。春风化 雨,桃李咸沾。旋奉严谕,挈眷赴垣,至则王父乘舆驾矣。复南下,遂卜筑居焉”。 教先公(颜芳)当为福建我姓之始祖,德化硕磔泗滨,华南我姓之发源地也。 我姓之起源,已略叙于前,据东鲁颜氏世谱记载,唐代名臣真卿公,为复圣公(颜回)之四十世孙,世系分明,文献足徵。真卿公生庀公,仕唐为礼部郎,庀公生景 茂公,而教先公则为景茂公之第三子。德化旧谱,载教先公生卒, 谓出生于唐德宗贞三年丁卯(公元787年),卒于唐懿宗咸元年(公元860年)可知其生于唐末,即第八九世纪之间。 教先公妣郑氏,杭州南街荥阳大夫之女。(据德化旧谱)生七男七女。长男浣,复归西京,次男润,往南剑州;三男瀚,四男裴,五男雅,六男巍,七男仁郁。 但据芗城颜氏人闽谱序,则谓:“鲁公后传至弘式,为同州参军,真卿公四世孙也。其子翊,登唐进士第,居江右之永新(在江西西部,近湖南),生三子。普, 洎,潾。洎登后唐之武第,平定闽粤,封为建德侯,食邑归德场,后改为德化县,为颜氏第一始祖。” 突山公(颜 璹 )上场谱不同意此说,谓:“原吾宗所由来,亦未必非出自鲁公,顾无的确凭据,乌可冒昧而祖之?阅各处宗家谱,其世系上溯鲁公者不少,率多附会。最荒唐者, 莫如泉南传抄之谱,直以普,洎,粼三公,为鲁公四世或五世孙翊之子。且云翊入闽寻子,遂家居泉之双乳峰下,腹生二子:曰焜曰囗,分派南安及泉州北门外。余 (突山)考朱子芗城谱跋言:‘翊五代间受永新令,任满,乐其风土之美,寄居双乳峰下,子侄二十余人,皆业明经。结户庐阜白鹿书院进修者数人,后卒寓所。’ 据此,则翊之子孙,俱在永新。其所谓双乳山者,乃永新之双乳峰也。抄谱竟移为泉州之双乳山峰,谬甚矣。”又云:“洎公平定闽粤,封建德侯,食邑归德场。余 (突山)按仁郁公为归德场长官,已在后唐长兴之前,洎公居归德时,同气之亲不少,有颜鹵*者,为贡元,则其来也已旧,非自后唐来也。”故而,来自永新之 说,诚不甚可靠。 洎公平定闽粤之旧传,突山亦以为非是,其言曰:“闽自唐以来,历梁,后唐,晋,长为王氏所据,粤则为刘氏所据,何平定之可言?当时王审知兄弟父子据闽,留 从效分据泉漳,其事凿凿,载在史记。若洎公领兵十七万平定闽粤,如许大事,不特史传中从未之见,吾古谱亦毫无言及,则其诬也,岂待智者而后知哉?是谱盖出 于青礁武官之手,妄为杜撰,错谬甚多。” 第八九世纪间之地方史实,日后记载,每多舛误。左史公(颜廷榘)叙世录:“一以洎公为普公之子,一以普公为洎公之兄。洎公三子,长仁郁,次仁贤, 三仁贵 。尚书公称九世孙,直以仁贵公为一世祖,而不及普公洎公者, 岂疑于为父为兄之文,难以世次定也?又按宗法,别子为弥,弥者为小宗,仁郁公以长,当继洎公之宗,而仁贤仁贵为支子,不得宗洎公而自为祖,其以仁贵公为一 世祖,礼固宜也。” 叙述我姓南迁福建经过,当以教先公子仁郁公一生之事迹最为可靠。 教先公为景茂公之子,仁郁公之父,各宗谱所载,大略相同。惟其讳为“芳公”或“洎公”乃各有异。至其传代,或谓有七男七女,而以仁郁公居末;或谓有三子, 而以仁郁公居长。二说殊不易稽考。意其子辈,留闽者或有三人,余则北归、或开外籍矣。年代久远,文献多失,固不宜据传闻为信史也。 福建省 德化县及大田县
左史公(颜廷榘)谱序,尝云:“上世在归德者,传闻异辞,世次莫辨。惟长官公(颜仁郁)之惠政在归德,遗庙俨然,血食至今,则有不可泯者”其语良是。 三山王元炽泗滨颜氏第一次修谱序,曰:“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闽王延钧改归德场为德化县,归义乡为归德乡,山亭里为归化里。宋乾德年间(宋太祖年 号,公元964至968年)增置龙浔驿,教先府君肇基于此,娶杭州荥阳大夫之女,生七男,多开外籍。惟文丽君(颜雅)守居故土”。第二次修谱,三锡公序亦 云:“雅公承父业,恢父绪,爱敬本天真,而绵昌厥后宜也。” 然开基德化者不只文丽公(颜雅)一人, 其弟仁郁公(颜仁郁)亦为“守故土 ”之祖先。清雍正三年重修族谱序:“守故土者,文丽公也, 与仁郁公树勋归德,立业泗滨,载谱以垂不朽。” 德化族谱,唐明经博士文丽公传:“文丽公讳雅,号品藻,唐太常寺奉礼部郎庀公曾孙,兵曹参军侯官县令景茂公之孙,诰赠侯爵教先公第五子也。... ... 守住泗滨,恢先人绪范。”由此可见,吾姓定居德化之第二代祖先,为文丽公与文郁公诸人。 文郁公功绩最著,史乖多可稽考,且有遗作诗文传世,实为我颜姓在德化立基之最重要祖先。 德化族谱,唐归德长官忠应侯乡贤文杰公传“讳文郁:号品俊,诰赠侯爵明经教先公七子也。竹马之年有大志,膺归德长官,隶永泰所属,时政荒民散,公抚绥有 道,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化行人,遂乐以大治。其谕民诗百首,盖寓其忧时之乐之忱,为叔性陶情之徼,开德化县之所由来也。先居凃坑立业, 后归本里西山。我公之惠爱在人,随在皆绘肖像事之。及公没,又为之立祠祀之。一在本里浔山麓,一在归德寨内。凡有祷求,应如响焉。” 仁郁公为德化首祀乡贤,有诗百篇。计分十门,各十首,为农桑,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家。今人作中国文学史,多有采入者。 由此可知,我颜氏繁行华南,实肇始于德化。旧谱载文丽公(颜雅)生卒:生于唐元和十三年戊戍(公元818年),卒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妣林氏,玉娘,谥淑德,永春人。 雅公子讳纹(颜纹)字化綵,生于唐咸通五年甲申(公元864年),卒长兴四年癸己(公元884年),(是年实为甲辰,按化綵公享寿七十六,若卒于长兴四 年,则仅二十一岁而已。旧谱当有误)为唐末明经博士,大学生徒也。其后人多居德化硕磔泗滨一带。 旧谱又约略记载,教先公七子,长澣(颜澣)即文洁公,复归河南,承祧以奉宗祀。次子润(颜润)即文德公,开往大田粹溪,后移荇坑,聚族于丰山。三子瀚(颜 瀚)则往永春达埔,四字裴(颜裴)即文质公,开基德化东山上厅,六字岿,(即文莪公)开基住德化溪口南宅,而泗滨一地,仍由文丽公(颜雅)一支居焉。
福建省 永 春 县
吾姓人士繁衍于华南者,以福建省永春一县为最兴旺,支分派衍,亦最繁众。闽粤台颜姓人士,多数自永春分出。 永春与泉属五县,风习语言,大致相近,但清代之永春,自成一州,不属泉漳二府管辖。其地距海较德化为近,且在晋江流域(晋江东源,即出自永春之桃溪)。唐 末以至两宋,泉州逐渐形成中国对外交通之大海港,吾宗于是由内地丘陵区域,向海展布,其第一站即至永春。 永春我姓之来源,颇多异说。左史公(颜廷榘)尝谓:“尝从先君至石磔谒长官公墓,见石磔谱,有竹下芳者,生有九子,仁郁公居其九也。其八俱不以仁字立行, 又无仁贵,仁贤二公名字。且云其先自侯官而来,与吾谱不符,慕长官(仁郁公)而牵合也。” 另据芗城旧谱谓:“洎公来自江右永新,蕃衍德化......洎公三子:仁郁,仁贤,仁贵。” 仁郁公为吾族人闽后最著名之人物, 德化谱载公为教先公(颜芳)之第七子,但芗城谱则载仁郁公为洎公(颜洎)之长子。同为一人,诸谱参差,不特来处不同,即父讳亦异。年代久远,复遭世变,上 世播迁,文献佚失,且华人习惯,正名之外,再冠以字,外更加号,而又不止一号,其难确定为一人也明甚。 永春毗邻德化,吾族既先繁衍于德化,尔后即迁至永春,理之常也。且依旧谱所志年代,亦颇接近(俱在五代)。仁郁公继妣姚氏,永春桃溪人,宋景定甲子年(公 元1264年)附葬公侧。是改葬也。因仁郁公生于五代,有史可稽,距南宋已三百年矣,其为改葬明甚。 按旧谱:仁郁公长子蕃(颜蕃),“妣郑氏出,庶妣姚氏养成,至长,移居永春,至其六世孙讳慥(颜慥),蔡襄荐为泉州教授,后改教漳州,至青礁,遂住居焉。” 是仁郁公一支,亦尝迁居永春矣。 然永春吾姓,以仁贵公派下一系,子孙最盛。永春有大姓十,吾姓居其一,多数出自仁贵公。 左史公(颜廷榘)叙世录:“尚书公(颜棫)称九世孙,直以仁贵公为一世祖。......仁郁公以长,当继洎公之宗,而仁贤、仁贵为支子,不得宗洎公而自 为祖,其以仁贵公为一世祖,礼固宜也。今普公以疑不叙,列洎公为上世,作为归德世系,亦大宗之义也。以仁贵公为大宗,为一世祖,传至九世,皆居永 春。......又自十世传至今(明代)二十三世,皆居上场”。 其所述,盖上场一系之肇始也。 然永春尚有东山一系,据东山谱,始祖潾公(颜潾)秉字行,号四十二郎,字元清,又字秉清。硕磔泗滨八世祖邦宁公之次子也。移住永春县十九都清白里东山乡, 为东山开基始祖。以其支派之生卒考之,约为北宋间人(十一世纪),距今近千年矣。 潾公妣郑氏,生一男,号四十八郎。 至于永春桃场一系,据晋江尚书公(颜棫)谱序:“鲁公之后,家于永嘉者,族党繁甚。若凫绎之子孙,尚有居于闽之合沙,浙之吴兴。近世龙学尚书师鲁,则又家 闽之青漳,皆繇之固始来也。谱系既广,有谱焉不知派别所由分者。惟泉之永春(早期永春为泉属),为族凡四十五位,其齿名仕版,虽未卓然于时者,而人自箕 裘,家自诗礼”。 左史公(颜廷榘)谱序:“五代凡五十四年,洎公生当其间,诸子分仕时,未尝卜迁。宋兴,始自德化迁居永春达埔,则公已老矣。仁贵公自达埔迁始安里居住焉。 公卒,边氏(祖妣)复引五子,入黄龙迳,寻觅洎公旧谱,而仁贵之派,亦迁溪西矣。” 至于永春县蓬壶江田孔里一系,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突山公(颜璹)重修江田族谱序:“江田颜氏,盖必正公(仁贵公三子)之裔也。必正公原居达 埔东村下岩,即下彦。其后永成公乃迁亭头。永成公之去必正公,不知几何世,其迁亦不知在何时。而亭头之居,日下岩新庄,则又带旧地以为名。嗣又自亭头徙留 坑江田,江田与亭头,地名虽异,实邻近也。永成公后显公,相去亦不知几世。显公以下有曰文宗者,有曰应元、应厚者,文宗仍居亭头,自为一派。应元一名应 仁,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赘孔里吴家,遂居孔里。而应厚公顶代应元公当军,同为一派。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潘万里为孔里修谱, 叙应元、应厚二公之派,越丙午,都昌尹王公天策,为亭头修谱,亦仅叙文宗公之派,尚未合而为一也。至本朝(清朝)乾隆(1736年~1795年)中亭头、 孔里二支,合建宗祠于江田,而永成公之派,于是有所统矣”。 福建省 安溪县及南安县
旧泉州府属之安溪及南安二县,悉在晋江流域。晋江西源蓝溪(又名清溪)自安溪而入南安,与东源桃溪(自永春来)合流,又东入晋江县境。 我族既发轫于德化,且延布于永春。丁口渐旺,于是更南向而至安溪、南安一带,此数县境界毗连,播迁较易。以是,安溪南安二县遂多吾族聚居焉。 仁郁公裔,有迁安溪者,更支分而至龙溪、海澄(今日台湾吾宗多其后代)。 旧谱载:“仁贤公字希圣,行六,洎公次子。五代时为安溪三卿。”左史公青礁谱序谓:“仁贤公之后迁安溪乌涂”, 而泾县公(颜璹)谓“乌涂宗谱不甚明悉,且其人鲜有知书者”。二说不同。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廷道公(颜廷道)重修族谱序:“窃我宗肇基永春达埔,世数族众,已不可悉而录矣。然文昌乌泥世系,乃户部尚书颜荣公第三郎 择地而居,来于清溪金田片额,地号乌泥。师鲁公为吏部尚书,荣公系师鲁公玄孙,朝夕孝谨,御赐户部尚书,生三郎,讳璇瑛,居乌泥(文字显有舛误)。” 又清嘉庆八年(公元1804年)仁郁公二十八世孙宗竭抄录之乌涂旧纪事:“始祖神像,一曰师鲁公,一曰颐仲公,一曰荣公......五代三尚书……昔年兵 锋扰攘,书契烬于秦火。迨乾隆年间,族叔天玉修录族谱,载荣公为一世祖,然当以仁郁公为一世祖,叔侄方相同不紊也”。 至于衍派于南安一带者,则为仁贵公第五子必闻公之后。(九世孙棫迁居泉城,权工部尚书,即所称“尚书公”者)。槦公亦徙居晋江,第进士,历官梅州太守。突 山公尝云:“必闻公派下在宋最盛,其后多不可考,惟宜义郎植(颜植)之裔,今犹蕃昌衍,为晋江泰亨南林诸派是也。又有南安许岭一支,为六一公后”。 是则,南安吾族,必闻公所分支之后裔也。
福建省 晋 江 县
晋江之得名,有谓始于晋人之南渡者,然早期地属南安,至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方置系。其地濒海,唐末渐形发达,为中国古代大海港之一。自南宋以至 元朝,不特为中国之大港,即在当日欧、亚、非三洲中,亦为最大海港。 我颜姓先人之移居晋江县者,为时甚早。旧谱称仁贤仁贵二公,为安溪晋江卿。左史公(颜廷榘)则谓:“县而置卿,古无是制;三卿通号,亦非专名。考唐人称“ 承”(或作丞)曰“少府”或“少卿”,即主簿即也”。大约五代时期,我族即移居晋江矣。 据旧谱:“必闻公行八,少卿仁贵公第五子,原居永春达埔山下埔尾,至九世孙棫(颜棫)迁居泉城,官至礼部侍郎,权工部尚书。致仕后赠少师,首修宗谱,俾我后人有所溯源。” “又有槦者(颜槦),徒居晋江,以太学生登进士第,历官至梅州太守,祀泉州并永春乡贤祠,入郡志良吏传。” 尚书公(颜棫)卒葬晋江三十一都萧山岭,有碑碣,可据为证明资料。 吾姓在晋江一县,以钞坑(在石狮镇附近)一乡为最著名。其始祖,传自永春。地有宋墓在焉,称为“大夫墓”。钞坑乡迭经变迁,屡废屡兴,其分支传至后蔡,坑 边,山前,新埔,下泽......等乡。据乡人云:钞坑有四祧,长房迁金门,渡海而入台湾;三房亦开往台湾,分布基隆一带。二房与四房,则仍居钞坑。今日 旅菲吾姓侨胞,以原籍钞坑者为最盛,故有“菲律宾钞坑颜氏同乡会”之组织。 晋江另一支为安平(即安海)西垵及型厝两乡,一世祖为廿九处士讳德谅均安公,系出南安攀麟里田中村,原为甫实张公次子,入赘颜八郎之女(讳乙泰,谥闺 璋),子孙因姓颜,占籍晋江县八都水陆坊尚贤里(即贤住,今型厝乡),寝昌分居聚奎坊(即今西垵乡)世世为颜氏。一世祖考及祖妣,生卒皆莫考,有二子。 二世祖长师圆公,字景哲(三九处士)生于元大德九年乙巳(公元1305年),卒元至正十年庚寅(公元1350年)。 可见安海一系,实自元代初年,即定居是地。其后支分派衍,人丁渐旺,分上下两乡。今日两乡合计,人口已超过三千,而播迁海外如菲岛,印尼,台湾,马来西 亚,新加坡,越南,缅甸,泰国诸地者,数亦达千人以上。 菲律宾有“河源张颜同宗总会”,即由此可组成。
福建省 金门县及同安县
同安县北界安溪与南安,亦泉属五邑之一也。其地南濒海湾,有金门厦门诸岛,隔海相望,昔皆同安辖境(今则以同安划入厦门市矣)。 吾姓之移居其地, 为时甚早。约言之,大约先至浯江岛上(金门旧称),然后繁衍而至县城诸地。按同安浯江颜氏谱序(颜振凤撰):“自唐真卿公玄孙讳普洎公入闽,居德化,徙永 春。同安浯江,派出永春仁贵公之裔......同之始祖,系仁贵公之六季子,必和公是也。宋世携子讳禧(颜禧,即四郎公)自永春达埔洋头,迁同之浯江。复 举丈夫子柳州同知讳若佐(颜若佐,即五郎公),俱于贤厝乡前居住焉。嗣而支分衍派,族属繁衍,代有闻人,翔风十九都十甲占其七。......四郎公派裔, 多迁居散处,五郎公派德泰公,遂自浯择居县南,名卿桥溢前街。未几,同元公,即五郎公派也,复自浯再卜迁后塘荷炉。生齿日繁,星罗棋布,叔兄弟侄,有亲睹 面亦不能识者。......顾自浯而之澎(澎湖),而之台,复有迁埔头,坂头,又自荷炉而去广东,自居唐而回永春,自前街而迁山窑,所居不一,谱序颇繁。 ” 金门同安,奉必和公为一世祖。 另:齿序录(不著撰人)亦有资料可以补充:“有自前街,后塘,荷炉,而散居漳之巩溪、凤塘,泉之安溪、坂头,回于永春之祖居者,逾于广之惠来者。”若是,可知同安吾宗传播之远矣。
福建省 海澄,龙溪,漳埔诸县
自同安县而南,即漳属诸县。吾姓之由泉属向南方衍展,似先至海澄青礁,立基后,再西迁龙溪(今更名龙海)南至漳浦诸地。 漳属各县,往昔吾姓人士科甲最盛,人才辈出。青礁一地,丁众族旺,公支南入广东,东渡台湾,率以是地为起点。 最早迁居海澄之祖先,为教授公(颜慥),据始祖教授公行实:“公字汝实,号朴菴。先居泉郡之德化县,唐时为归德场,长官仁郁公之五世孙,德化硕磔巨族也。 公少时,与蔡襄同窗友谊,读书白莲书院,不求仕进,以文章德行相高。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至1048年)襄为泉郡守,辟公为漳州教 授。......襄行异政,公力居多焉。及襄擢为京端明学士,公遂纳履,卜居于岐山青礁,自号‘八遯老翁’。时漳属文教未兴,公倡道讲学,漳郡悉尽教 化。......” 教授公实为我姓定居海澄青礁之起基。 再据明万历年间之青漳颜氏族谱序:“出派青礁以来,开基鼎峙,一居府前坊之西桥也;一居本处青礁西桥也;一居龙溪南门外凤塘也;一居漳浦三十三都之白沙 也;四者科甲并兴,气节齐明。”记内称:“青礁慥公为四世,生峣实,而实(颜实)生师鲁、师邹,乔居西桥,为始祖,派术青溪,金田,还集文昌乌泥。越九 世,希孔又出继西桥,越十一世,乌陆公又从青礁移白沙。迨十四世,伯乾,伯旭,皆福清公派,迁居凤塘,瀛店,继而至渐山,水头,港头,浅店,潭尾,颜厝 前,峙后,塘边,浅宅,鼎尾,及田寮,漳浦,南靖,福州,长乐,连江,古田,......龙岩,云霄,......俱系青礁公出。之后,西桥移居清溪乌泥 (又返安溪)而西桥当中叶时,非希孔公,孰为之后?白沙当立祖之元,非鸣陆公孰为之始?而凤塘,双店,继祖传芳,无伯乾何能所出?则师鲁,师邹,希孔,鸣 陆,伯乾,明属共派。此时以科绍科,以甲踵甲,师鲁,师邹居西桥,师义,师干,师孟在青礁,而西桥继有希孔,青礁继有希明,希禹,希周,希哲,希圣,希 贤,希悯,希胃,正自不少。鸣陆之在白沙,伯乾之在凤塘,希孔之继西桥,诸派子孙,众星朗朗而耀灿也。”
广东省 东 部 诸 县
广东省之东部,与福建南部密迩。从自然区域言之,属于中国之东南沿海丘陵地。吾族已分布于福建漳属各县,自必更向西南延播,最先抵达潮州所属各县。 以朝阳县洋乌都、黄陇郡、桂梓林、山柄、浮洋、横溪、赵厝围......等乡世系谱观之:“始祖为濂溪公,属青礁派十六世后裔,迁居潮阳以后,为一世祖。” 濂溪公有二子,即平川公,才艺公。其生卒无资料可考,故不易断言其迁居之年代。 按台湾出版之永春文献第七期,有“颜氏起源谱系及其南迁分布概述”一文: 九条:“潮州颜姓,由永春仁贵公子孙移住”。 又十一条:“按潮州有颜、连、邢三姓合一宗祠。据故老相传,潮属颜姓,由闽南移住后,至元代时,因反元抗暴,兄第三人改姓为颜、连、邢。颜仍宗复圣鲁国, 连奉上党,邢尊河间。为民族而奋斗,大义凛然,虽然改姓,实由通权达变,时势使然也。其后颜、连衍播潮属各地。邢则于海南地带发展。前越南有颜、连、邢宗 亲总会,揭阳东门外有颜、连、邢合一宗祠,堂号鲁国”。香港亦有三姓联合组织,盖由是而起者。 定居潮阳以后(据云潮阳第九区桂梓林俗称“树脚”,我姓人口达五六千人,无他姓杂居),人丁复渐繁衍,更事播迁,自在意中。因之,粤东揭阳,惠来......诸县,咸有我姓落籍焉。 至于海南琼州旧属一带,因以邢氏一系人数为最多,然颜、连二姓,为数亦复不少。本会会员,其祖籍出自琼州者多有之,近代海南大学校长颜任光博士,即海南人士也。 粤北五岭南麓,旧梅州及连平诸地,我姓生息其间,亦不乏人。是区名人夥颐,清代颜检一家,两代三总督,即其实例也。惜乏资料可考,未悉是地之吾宗,是否自福建移殖耳。 惟据,芗城谱云:“洎公从弟卤*(颜卤*)贡元,为海丰知县,派衍海丰及普宁”。继谓“有碧(似为*之误)溪颜大和,登明永乐丙戌(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科进士,居四会,今为岭南第一人
(附录) 濂溪公世系
濂溪公为福建省漳州海澄县青礁慥公十六世孙,分派广东潮州,潮阳县,洋乌都,桂梓林(俗称树脚乡),山柄,拱侨,沟尾,林徽山,浮洋,横溪,赵厝围等乡。 濂溪公系痒生,居树脚乡称一世。长子平川,亦居于此,后世建有祠堂一座,设木主奉祀。其吉穴在普宁县属汤坑塔陵山右畔,地名博地虎;外有祖围一片。祖妣姓袁,吉穴在潮阳县属玉峡山腰,临田见水,坐东南向西北。平川生玉峰(庠生),长子东业,次子东流,三子东道,四子东升(庠生)。东业生淳怀,淳礼;淳怀生 静湖,端庄;端庄生桂侨,仰轩,达轩,省轩;达轩生维吉,仁纪;仁纪生君评,允元;君评生时可;时可生廷绿,廷用,廷会,廷雄;廷雄生仕材,仕仁;仕材生 存善,存厚,存通;存善生德恩,德泽,德瑟,德宁;德瑟生世得,世强,世远,世*(米追),世喜,世平;世喜生荣坤,荣根,荣政,荣征,荣梅,荣塘;荣坤 生昌泉,昌水,昌淡,昌禧;昌禧生经瑞,经祥;经瑞生子二女二,经祥亦生子二女三。濂溪公次子才艺,居住潮阳属拱桥沟尾乡,亦建有祠堂奉祀。濂溪公来潮, 原有族表书号,传至九世,排行将完,有福建温陵安海宗贤颜文远,奉祖命到桂梓林,新修书号族表,其书号三十辈序:邦、仲、继、廷、仕,存、德、世、荣、 昌,经、纶、昭、烈、武,晋、爵、承、国、恩,克、复、崇、先、训,家、学、有、本、源。又族表三十辈序:鸣、凤、起、奕、立,建、章、程、永、成,敦、 仁、绵、庆、厚,衍、泽、垂、芳、宏,上、朝、隆、登、俊,显、达、振、宗、声。后代子孙世系,其至亲知明延续,此系濂溪公十九世孙颜昌禧,照族谱查出记录者。
颜姓人士对台湾之拓殖
台湾岛与福建省隔海互望,相距不远,海峡中又有澎湖列岛屹立,为两地来往之中继站。我宗已分布于福建南部诸地,于是更向东拓殖岛上。 大陆与台湾之交通,起源甚早。三国时代,吴国即作大规模之经营。但大量移民岛上,则始于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居民,相率东渡,辟洪荒为锦绣。清初属福建省, 其后又改为行省。甲午战后,割予日本。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始重归中国。 关于我宗拓殖台湾之经过,台北市颜氏宗亲会出版之“复圣颜子2二四九三周年诞辰纪念集”,有“台湾颜氏世系考”一文,所叙颇明,兹录如下: “我颜姓之莅台湾也,当以思齐公为第一人。时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20年)。其发源地,为嘉南一带。然其子孙后代,流传情形,史乘均无记载。逮 至明末清初,漳泉民众,始陆续移民台澎。盖郑氏开拓东宁,义民跟随来台,为数甚众。我颜氏之东渡,大有其人。然系统复杂,难以考证。据有谱乘可稽者,以台 南县下营乡颜氏,为海澄青礁慥公之裔,始祖世贤公于明末东渡来台,至今传十四世,在红毛厝建有宗祠。次为澎湖颜氏,明末崇祯年间,昌公由金门挈侄晋周、晋 仲两公,肇始白沙,西屿,距今有十二世,近来子裔多迁高雄,台南。清初有悌公者,由同安迁高雄县茄萣 ,至今传十一世。公轮公者,清初由海澄迁居台南县六甲一带,至今传有九世;君佑公者,清初自同安江头迁彰化埔盐,至今亦有九世。文炳公者,亦于清初由晋江 迁台南一带,至今约传八世。在台最大一族为尚书荣公一系,其二十七世孙侯绵公,于清初自安溪迁台,入居台中梧棲、龙中一带,子孙繁殖,至今约有十世;荣公 二十八世孙玉兰、玉赐兄弟,于嘉庆年间,东迁来台,几经迁徙,安居基隆六堵以北,距今约七八世。道公一系,亦自安溪迁台,居台北松山一带,约传有八世。北 部有八世。北部颜荣公一系,在台北松山上塔悠建有宗祠。至全省各地颜氏,不下百十支,无从考其世系,皆由祖考口述,或私乘记载,不过可追溯三五代已耳,殊 为遗憾!盖当道咸年间,祖先只身来台,或为军夫,或为商贩,因定居焉。迫台湾割与日本统治,五十年来,与祖国断绝;加之日治时代,强迫改姓,使台湾同胞, 与其同化。在此阶段,各族支系,破坏甚钜。各姓子裔,数典忘祖,良可叹也”! 叙述简明,且多有可征,可作吾宗繁衍台湾之历史,饶有价值之资料也。
一、寻根溯祖 1、出自曹姓,源于西周。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的玄孙叫陆终,陆终生有六子,之中第五子叫安,周武王时分封前代圣 王后代,把安的后代苗裔邾子挟封于邾,建立邾国。邾子挟的五世孙名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 姓。 2、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是周公旦的后代。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于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孔子 的母亲徵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二、郡望堂号 【堂号】"复圣堂":孔子的弟子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勤俭好学,乐道安贫。孔子赞叹他 说:"颜回真难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饭,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环境中,要是别人,必将忧烦难受了,颜回却安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 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32岁时就去世了,他死后,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 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就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了。"这说明他是孔门72贤人中最贤的一个, 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复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 【郡望】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时魏晋改为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三、历史名人 颜真卿:唐朝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 起兵,附近17郡响应。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 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 为"颜体"。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师古:唐代训诂学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五经定本》等。 颜延之:南朝宋诗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齐名。 颜之推:北齐文学家。有《颜氏家训》传世。 西汉有经学家颜安乐,唐代有卫尉颜杲卿,明代有贤良颜伯玮,清代有思想家颜元。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 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 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 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 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 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黄帝自然成 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 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 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 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 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 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 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 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 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 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 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 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 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 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 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 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 350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从颛项到晏安——倪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 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 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 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 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 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吴回 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 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 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 (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 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 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 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 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 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 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 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邾氏、朱氏、邹氏、倪氏、颜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 即曹国王族。 以国为姓 邾——蜘蛛的传人。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 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县南26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 山,在邹县南32里)等地名。 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邹姓、倪姓、颜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 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邹姓、倪姓、颜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开国大始祖——邾 侠。 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21代,就到邾侠。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 革命,西方的周政权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 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 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 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 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 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 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 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 ”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国家。史书记载,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当年邾侠草 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30华里的小部族国家。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它的疆域东到今 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 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 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 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为周宣王所杀之,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被周天子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让位给侄儿——邾颜的儿子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 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封自己的兄弟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东),建立了小邾国。 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郳国。当 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 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滕县东5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50里处),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 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 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郳国,也写作倪国。小 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后有复圣颜回、书法家颜真卿。